今天 做杯咖啡给你喝
作为一个咖啡爱好者,谈起西安的小众咖啡店我简直可以说是如数家珍。比起品味每家特有的招牌咖啡,其实更吸引我前往的是咖啡店里的氛围,自由、松弛。让工作之余的我可以得到片刻放松,全身心地沉浸在馥郁的咖啡香里。之所以选择这个行业,主要是因为随着“咖啡经济”的发展,西安的小众咖啡馆越开越多,在大众点评中搜索“咖啡”,相关结果高达5000多个,而在大众点评的“咖啡厅推荐榜单”中,占据高位的绝大部分都是独立品牌咖啡店,并且比连锁咖啡店的平均评分更高。选择这家店是因为作为一个西安本土品牌,他家在本地咖啡圈的知名度非常高。
咖啡豆不光只有“坦桑尼亚”
入职的第一天,店里的同事“羊”(化名,以下简称羊)和“猫”(化名,以下简称猫)带我熟悉了店里常用的咖啡豆和机器。专业名词多到我听得头顶直冒汗,像小学生拿到了高数题,我心里直嘀咕:说好的“松弛”“自由”呢?
“牙买加蓝山”“埃塞俄比亚”......一个上午的紧急培训,我只记住了个“坦桑尼亚”,坦桑尼亚咖啡豆的味道独特,和一般人印象中的“苦”不同,还有一种酸味和果香味。羊还磨了自己在店里放着的豆子,做了手冲给我尝尝。整个上午,店里都被馥郁的咖啡香充斥,羊和猫还会和熟客一起分享品尝自己带的咖啡豆。
熟稔豆子不是短期能达到的,两个同事最终决定给晕头转向的我一个“捷径”,就是用她们已经调磨好的参数去萃取咖啡豆,这样可以省掉大笔的学习时间。因为根据天气和季节的不同,萃取咖啡豆的参数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每天早上7点半开门咖啡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调磨”,在心里对萃取参数有一个大致的掌握,接下来的一天就可以按照这个参数进行作业了。
每一份“利落”后面藏着时间
掐表、称重、萃取……
从最简单的安装咖啡手柄开始做起,我一遍一遍地练习,确保手柄安装时不会弄散咖啡粉,手忙脚乱到和一旁轻车熟路的羊形成鲜明对比。羊已经从业8年了,来店里之前在另外一家知名咖啡馆工作,她每年都会参加行业培训班,更新行业知识、加深行业认知、提升行业技巧。她说:“很多人不了解,会觉得咖啡师只要会磨豆子就行,其实不是这样的。你不花时间去精进自己的水平是很快会被淘汰的。”另外一名店员猫的情况也差不多,她的拉花技术非常厉害,最开始入职时没事儿就用临期的材料练手,熟能生巧,现在可以随手拉出一个漂亮的“大白心”。
咖啡机上打奶泡的管子工作时会喷射出高温,为了保证奶泡的细腻口感,咖啡师必须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完成“加温”“打奶泡”“拉花”三项流程。羊给我展示了她以前练习时手上烫伤的痕迹,吓得我迟迟不敢打开奶泡机。店里没客人时,她握着我的手,耐心地教我怎么加温,怎么调整管子的高度,怎么打出细腻合格的奶泡,虽然到最后我还是在拉花环节狠狠“翻车”,但起码我以后再也不敢“自以为是”地认为咖啡师是个低门槛的行业了,毕竟每一位熟练的咖啡师利落的动作背后都藏着时间。
在人类学田野做咖啡
老板小美跟我聊到,她对员工有三个要求:卫生、服务、出品。卫生放在第一位无可厚非,那为什么服务会在出品前面呢?她解释道虽然在外人看来餐饮业大概率是以出品为竞争力,可咖啡店这种社交属性强的场所,个人情感很能影响顾客选择哪家店消费,所以店里很多是熟客,熟客和店员的关系很像朋友间的关系。
在店里的三天,我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都是附近单位的上班族,赶着午休时间来店里坐坐。看到新面孔的我很好奇,问我是全职还是兼职,得知我是记者后,他们都很热情地关注了视频号,期待专题的更新。
在来来往往的顾客里,有在放暑假的高校老师,有企业里的职员,还有玩艺术的自由职业者......因为大家都是年轻人也聊得来,一来二去,几个人就加了微信。这种“快速社交”的方式搁原来是我这种极致“i”人压根不敢想的事,但就在上班的那几天,我的“社交恐惧”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一向不喜欢与陌生人交谈的我,突然觉得与他人相互分享自己的故事也不错。
“人类学田野”,这是店里一块挂牌上的字,作为人类学狂热爱好者的我十分认同这个定位。在店里闲了的时间我会观察客人,从每个人衣着、口音、姿态来给他们做人物画像,这一点倒是和我的记者本职很像。
三天的工作结束了,老板给我发了一条微信:“工作三天也是一家人,欢迎常回来看看。”体验不同的行业,观察不同的行业群体,结识各种各样的劳动者,我心里感慨,这大概是我做专题的最大意义。
全媒体记者 张怡雯 马琦 常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