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诠释 医者仁心的真谛
——向医师们致敬
医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称谓,宛如黑暗中的明灯,是生命希望的点亮者,是健康征途的引路人。他们用专业为患者驱逐病魔的阴霾,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真谛。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西安市第一医院、红会医院、中医医院、工会医院,走近四位优秀的医师,关注他们的职业日常,感受他们的初心使命,并在此向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崇高精神的医师们致敬。
帮患者重见光明
——记西安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马强
“5年了,我终于看清自己的样子了,原来我都有白头发了!”李阿姨站在镜子前,摸了摸自己的头发,声音哽咽,眼眶逐渐湿润。
不久前,70岁的李阿姨由视物模糊,突然变为失明,在家人陪同下,来到西安市第一医院就诊,眼科二病区主任医师马强负责接诊。一系列检查后,李阿姨被确诊为白内障。经过多方评估,马强为李阿姨做了白内障手术。手术成功的那一刻,困扰李阿姨多年的眼部问题烟消云散,重见光明的她紧紧握住马强的手,嘴里不停地说着感谢。
“白内障高发期大多数在60岁以上,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人年龄不断增长,患眼部疾病的几率也会越来越高。大部分白内障发展缓慢,早期没有太大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内障最终会影响视力。”马强说,白内障手术就是将浑浊的晶体超声乳化并替换为清晰的人工晶体,就像配眼镜一样,选择好合适的晶体,患者就可以看清楚东西了。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马强的初心,在眼科这项事业上,他已经深耕近20年。2016年,作为陕西省援藏医疗队的一员,马强来到西藏阿里地区。面对高原严寒、长期缺氧,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马强坚守岗位,为藏区同胞排忧解难。
一位72岁的患者在兄弟姐妹的陪伴下,来到医院。她先天性失聪,是位聋哑人,更不幸的是,这位患者又患上了白内障,夺去了她仅有的光明。治疗期间,由于患者听不见看不见也说不出来,导致她内心烦躁,情绪极度不稳定,拒绝接受治疗。
马强知道一定要尽快为她恢复视力,否则她就无法正常生活。在患者情绪不稳定时,马强向她释放善意,给她安全感和力量。一段时间后,患者情绪逐渐稳定,达到可以做手术的标准,经过手术,患者重见光明,马强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为了表示感谢,藏族同胞为马强献上了洁白的哈达。援藏的一年时间里,300多位患者在马强的治疗下,重见光明。
一年后,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6年度“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中,马强所在的国家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团队被授予“最美医生”团队称号。他作为团队的优秀代表,登台领奖。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自豪感在马强心底油然而生,帮助更多患者重见光明的信念也在他心里更加坚定。
“眼科是给患者带来光明的事业,我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患者减轻痛苦,守护他们的光明。”马强说。
(骆红燕)
仁心医众生
——记西安市红会医院医生裴彦江
西安市红会医院的消化外科位于门诊大楼的三层,科室医生裴彦江的办公室,就在走廊的尽头,推门进去,陈列简单,但桌上一摞摞专业书却十分抢眼。他说,这只是其中一部分,现在大部分学习都已经放在网上了。
1988年出生的裴彦江从小就有个当医生的理想。“以前总感觉医务工作者都很光鲜,很神圣。”裴彦江说,等实际到了临床上才发现,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这份工作不只是表面上的光环,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手上的技术要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等更是缺一不可。
2014年,裴彦江毕业后就来到红会医院,上班没多久,他就迎来了让自己印象很深的一位病人。
“病人当时来的时候,半边身子都有严重的撕裂伤,同时还有血气胸、胸腔出血以及肋骨骨折的情况,病情很危重。”原来,这位患者是外地一家炼油厂的工人,作业时被风机绞住,在当地治疗未果紧急转往红会医院。由于耽误时间过长,已经错过了手术缝合窗口期,于是在接诊后,裴彦江和团队制定完善治疗方案,其中一项就是要为患者创面上药。
“给这位病人换药,用了2个多小时。”裴彦江回忆说,换药时要一直猫着腰,没多久他就满头大汗、腰酸背痛,有时为了缓解病人痛苦,他还会主动和对方聊天。这种换药经历,裴彦江每三天就得来一次。“这对体力和心理上来说是双重考验。”裴彦江说,由于伤势过重,当时病人还一度出现了休克的状况,家属不理解为什么送到医院,反而越治越严重,便不断施加压力。那些日子,裴彦江又反复和家属解释沟通。
最终,在裴彦江和团队的努力下,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后,患者终于治愈,可以下地走路,生活也可以自理。后来,病人家属还专门为他们送上了一面锦旗,以表感谢。
这次经历对裴彦江触动很大,他深知,作为医生,不光要有“仁术”,更要有“仁心”,一颗为病人着想的心。
工作十年,裴彦江始终铭记这件事,也始终铭记凡事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多思考,自己作为主管医生,就要对得起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全力以赴,对他们负责。
全媒体记者 臧慧
把老人当家人一样照顾
——记西安工会医院医生王欢欢
“王医生,31床的病人突然呼吸急促,剧烈咳嗽,你赶快去看看!”病房里,一旁的家属手足无措,一脸担忧地说:“老太太刚上了洗手间,在里面突然就开始不停咳嗽,止也止不住,吓了我一跳。”老人面色潮红,嘴里喘着大粗气,身体止不住地抖动。
王欢欢快速看了看旁边的监测仪,数据显示生命体征平稳,她试图让老人的情绪平静下来,一边为老人顺气,嘴里一边说“没事,不要着急”,看着老人逐渐平稳,王欢欢这才松了一口气。
今年32岁的王欢欢是西安工会医院老年病科的一位医生,她所在的科室主要以老年患者综合治疗和康复为主。“照顾老年患者不仅要有耐心、爱心、责任心,同时还要兼顾到老人的情绪,疾病带给他们的除了身体上的痛苦,还有情绪上的波动,所以我们不仅是临床医生,还要担起心理医生的角色,疏导老人情绪。”王欢欢说。
去年11月,80多岁高龄的崔爷爷由于高热、寒颤伴气喘,来到老年病科就诊,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合并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多项指标已十分危急。王欢欢所在的团队立即制定治疗方案,维持老人的各项身体体征。5天后,危险还是发生了,老人如厕因用力过猛,忽然意识丧失,脸部青紫,呼之不应。在王欢欢与团队的配合下,20分钟后,老人从深度昏迷中慢慢地恢复了意识,大家悬着的心慢慢落下。老人出院那天,他的家人喜极而泣,感谢王欢欢和她的团队将老人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看着老人出院,王欢欢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在她看来,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就是最好的回报。不久前的一个周日,王欢欢接到同事电话,“王医生,这有位患者来护士站办理住院,指名要让你来当他的主管医生。”挂断电话后,王欢欢放弃休息时间,带着疑惑,见到了这位患者。
原来,在2019年这位患者被诊断为早期肺癌,在王欢欢的建议下,患者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因为发现及时,术后恢复得也很好。王欢欢认真负责的态度让这位患者记在了心里,这次身体出现其它问题,患者就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她,这让王欢欢既欣慰又感动。
“作为一名医生,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患者就信任我们,帮他们减轻痛苦,守护他们的健康,是我应该做的。”王欢欢说。
(骆红燕)
仁术和仁德
——记西安市中医医院黄雅慧
初见黄雅慧,是在西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的住院部,当时,她正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查房,从上午8点一直忙到10点多,才回到医生办公室。还未坐下,又有患者凑上来……
如今,已经61岁的黄雅慧依然还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从业近40年的她,不仅是患者眼中的名医,是同事眼中业务精湛的带头人,也是学生眼中令人尊敬的“园丁”。
1986年,黄雅慧毕业后来到西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工作。初来乍到的黄雅慧就像一块急需吸饱水的海绵,对知识有着前所未有的渴望。在黄雅慧看来,中医治疗要让中医是特色,而西医不落后。
为此,她想方设法地学习,不仅买书学,还和前辈学,每一天的学习内容,黄雅慧都会认真记录,什么病例、怎么用药等。90年代初,各方面物质条件还相对落后时,为了学习胃镜检查,黄雅慧把一本好不容易借来的、近10万字的业务书籍手抄誊写了一遍。多年来,黄雅慧的各类学习笔记有百余本。
时至今日,黄雅慧还坚持学习,最近她又报名学习网络药理学,闲暇时,时常能看到她和学生们在一起交流讨论。
1995年,黄雅慧成为了科室主任,她主张科学规范管理团队,面对有异议的同事,她主动找对方谈心。在她建议下,科室返聘了部分老主任和外院的老中医,在大家努力下,科室业务迅速得到了发展,1998年成为西安市重点科室,2008年成为陕西省重点科室,2012年成为国家级重点科室。这期间,黄雅慧先后荣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市人民健康卫士等荣誉。
黄雅慧深受广大患者喜爱。“一次,我刚从科室出来,有个女人就跑过来抱住我,当时吓我了一跳。”黄雅慧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一名青海患者,在当地被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但治疗效果甚微,慕名找到黄雅慧,经她悉心治疗了一段时间后,萎缩情况好转,患者特别高兴。
像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黄雅慧的门诊从来没有在规定时间结束过,每天都有加号,对此,她总说,患者从全国各地来,有的还病重、年纪大,我能多看一个,他们就少跑一趟。
除了在临床,2005年黄雅慧还被聘为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截至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9人。
不仅如此,在黄雅慧的带领下,科室团队还积极开展临床科研工作,研制医院制剂萎平舒胶囊、胃动灵胶囊、通便口服液等药治疗消化系疾病,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二十多年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媒体记者 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