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乐在“漆”中

来源:全媒体记者 雷曼 苗莹 实习记者 刘翊琪 浏览: 17

人物档案

311.jpg

    师傅:李程,山东郓城人,出身漆艺世家,自幼酷爱绘画。二十余年钻研漆器,研发行业领先的大漆修复干燥新工艺,极大提高修复行业的技术水平。他传授技艺,为传承中华非遗技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和漆器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李程荣获西安“最美农民工”“西安工匠”、西安市文化产业“先锋人物”、文化领域拔尖人才“西安之星”、西安市高层次人才、陕西产业工匠人才等荣誉称号。 

    徒弟: 满汝涛,山东济南人。2017年因为热爱,专程来西安拜师学艺,经过7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如今已经成长为新一代漆艺师。

    徒弟:肖凯,陕西西安人。本想着让自己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但拜师学艺后,被大漆修复这门技艺所吸引,越学越着迷,多次参加行业大赛,获得诸多荣誉。

312.jpg

    在中国的版图上,秦岭山脉如同一条巨龙,横亘于华夏大地,它不仅是中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更是生漆的宝库,孕育了中国漆艺的千年传承。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大漆修复技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陕西,作为中国漆艺的发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华漆器从诞生到兴盛、从辉煌到衰落、再从低谷到重生的传奇历史。在这里,有一群人,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将岁月的痕迹转化为时光的艺术品,他们就是大漆修复的手艺人。

    8月20日,阳光透过秦岭的峰峦,洒在了临潼区的漆器工艺坊。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西安工匠”李程和他的徒弟满汝涛、肖凯。他们用天然大漆,以其独特的技艺,让一件件破损的漆器焕发新生。他们的故事,是对残缺之美的深刻诠释,也是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创新与传承。

传承故事

磨心性见“功夫”

313.jpg

    “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磨,打磨要这样画圈呢,要沉下心来慢慢打磨。”工艺坊内,李程正在指导徒弟们如何磨漆胎。

    “磨三年画五年,8年时间才能把基本功练扎实。”李程介绍,漆器修复要36道工序,每一个工序都不能马虎。在打磨这个环节,看似在磨漆胎,实则是在磨心性。画更能体现“功夫”,一遍遍地画,要把速度、力度、深浅等方面掌握好,才能熟能生巧。

    这时,李程接过徒弟手中砂纸,开始示范打磨起来。他动作娴熟、力道均匀,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对工艺的尊重,不一会漆胎又光又平。满汝涛和肖凯围坐在周围,聚精会神地学习着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

    “大漆修复不仅仅是修复一件器物,更是修复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李程边打磨边向记者说,“每一件漆器背后都有它的故事,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这些故事得以延续。所以,传承这项技艺,培养有一技之长的职业技能人才,责无旁贷。”

    对待徒弟,李程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生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恨不得把自己会的都交给他们。”李程说, 满汝涛和肖凯特别刻苦、踏实、肯学,是他众多徒弟中优秀代表。

    聊起拜师学艺期间那些事,师徒三人娓娓道来。他们的故事,是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也是对文化传承的承诺。

“漆”乐无穷

    “大漆会咬人”,这是李程在谈到大漆修复工作中常常提到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漆艺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种特殊挑战——大漆过敏。

    大漆,又称生漆,是从漆树上采集的一种天然树脂材料,具有极强的粘性和独特的光泽,是制作漆器和进行漆艺修复的上佳材料。如胶似漆,这个成语很好诠释了天然大漆特有的粘性,成为修复器物天然的粘接剂。“然而,这种天然的馈赠并非没有代价。”李程说,对于许多初次接触大漆的人来说,它可能会带来一种难以忍受的过敏反应。

    李程在学艺的过程中,就曾亲身体验过这种“漆咬”的痛苦。然而, 满汝涛和肖凯也未能幸免。“每当与大漆亲密接触,脸部、手部、胳膊等裸露的皮肤就会起满‘扁皮疙瘩’,还伴随着剧烈的瘙痒,让人难以忍受,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生活。” 满汝涛和肖凯翻出了自己过敏时的照片感叹,多亏师傅李程开出的“良方”,帮他们度过了“漆咬”的痛苦,要不早就与大漆修复无缘了。

    “所谓的‘良方’,就是心理上的疏导和不断地鼓励。” 满汝涛说,过敏那段时间,师傅很担心,不断打电话询问。“大漆过敏,说明漆喜欢你,你们也要像疼爱自己的伴侣一样照顾好大漆,与漆相伴,‘漆’乐无穷,乐在‘漆’中”“好点没有,不要放弃,很快你们就会和大漆亲密无间了”……

    在漆艺的世界里,这种过敏反应几乎是每个学徒的必经之路。李程说,这种坚持和忍耐,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挑战,更是对意志的考验。有很多学生,都是在无法忍受这种痛苦而选择放弃。

    满汝涛和肖凯就是在李程不断地疏导和鼓励下,坚持了下来,与漆相伴。“我看到了他们学习大漆修复技艺的决心。”之后,李程对这两位徒弟更加“关照”,手把手教他们描漆、上金……

    “大漆会咬人”,也成为了李程对徒弟们的善意提醒和鞭策,意在告诉徒弟,只有经历过不断的磨砺和历练,才能收获真正的技艺与成就。

    如今,在李程的传授下,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工艺技法,能够自如地运用大漆,创作出一件件精美的漆器艺术品。

    2021年,在陕西省首届漆器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满汝涛创作的作品《梅花》获得三等奖。在第二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陕西选拔赛中,满汝涛和肖凯两人创作的文创漆器获得银奖……目前,两人均已晋级高级技师。

技艺与专注

314.jpg

    从拜师学艺,到熬过大漆过敏,再到在大漆修复领域取得初步成就。李程见证了满汝涛和肖凯的成长。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这两个孩子很踏实,特别能吃苦。”李程回忆道,2017年, 满汝涛来西安学艺,他对学习的态度,让人触动。当时,授课的内容是拼接,下课后,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练习。

    第二天一大早, 满汝涛拿着拼接好的茶盏让师傅指导。“师傅,您看,我拼接得怎么样?”“我当时感到非常惊讶,一个破碎成30多片的器物,被满汝涛拼接好了,而且很有技巧。”李程说,一般情况下,要拼接这样一个器件,需要两到三天,但满汝涛仅用了几个小时,可见他已全部消化了教学内容,并完美应用,展现了出色的技艺与专注。

    “我看到满汝涛身上,大漆修复手艺人应有的态度。”让李程更加欣喜的是,满汝涛不但在大漆修复方面积极探索,在掌握大漆修复技术的同时,还学习了锔瓷工艺,并将锔瓷工艺和大漆文物修复结合在一起,创新了修复技艺。

    大漆修复技艺方面,肖凯和满汝涛不相上下。“我当时就是想让自己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肖凯说,但没有想到越学越着迷,越学越能坐得住,还成了主业。

    满汝涛和肖凯学艺的这几年里,他们一边跟着师傅学,一边进行大漆修复实践。只要一遇到难题,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师傅。有一次,满汝涛在修复一个公道杯时,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惑。“冲线太多太长,粘合不到一块,我用了很多办法都不行,特别着急。”于是,他向师傅求救。师傅对他说“带有冲线的器物容易渗透,需要做好基础保护,先做底漆封固再进行粘接。”经过师傅的耐心指导,他静下心来,慢慢理清思路,短短几分钟,问题迎刃而解。

    当时,满汝涛将自己与师傅的对话发到了朋友圈,并感叹在技艺的传承上,“师傅一句话,胜读十年书”。

    “师傅的指点经常让我们豁然开朗、信心百倍。”肖凯说。

做好“守艺”人

    “秉承家训、传承手艺、牢记嘱托、追逐梦想……”8月1日,在陕西工运学院举办的陕西省企业优秀班组长素质能力提升示范培训班上,李程为来自各行各业的150余名优秀班组长分享了他的成长经历。

    精彩的演讲,不时引起热烈掌声。他的徒弟肖凯也坐在人群里,认真地听着师傅演讲。“师傅不但教给我们传授技艺,还带着我们长见识。”只要有学习的机会,李程都会把他们带在身边。

    “学习是一个全方位、多渠道的过程,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师徒学习模式。”李程说,班组长素质提升班有很多优秀的劳模工匠,每一位劳模工匠都有其独特的品质和技能,带着徒弟,就是想让他们学习这些品质。同时,通过接触不同的人和事,拓宽视野,增加见识,在艺术创作和技艺传承上生发更多的灵感和创新。

    李程牢记父亲嘱托“将手艺传下去”。为了推广大漆修复,让更多人掌握一技之长,李程面向社会传授技艺,先后举办大漆金缮修复技艺传习班 50 期,截至目前,累计培训960多名学徒和乡村工匠,并助力学徒通过学习一技之长开办各自的手造工坊,走上自主创业就业的道路,用手工技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李程漆艺”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商标,成为漆器行业的自主原创品牌。他研发的“大美长安”文创漆器系列将西安著名景点开发成漆器,将传统漆艺与当代文创相结合,成为传播十三朝古都文化的伴手礼,荣获西安市首届优秀文创产品金奖。  

    李程深知,大学校园正是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作为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李程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与各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行产学研广泛合作,共建漆器研学实习基地,培养后备人才,打造陕西漆艺非遗传承与保护基地。

    如今,传承大漆工艺的“种子”,已在当地生根发芽。

    “你们成长得很快,作为手艺人,也一定要将自己手艺传承下去, 这是做好‘守艺人’的本色。”李程意味深长地对徒弟们说。

318.jpg

    全媒体记者 雷曼 苗莹 实习记者 刘翊琪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