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共进匠心育桃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师傅是蓝,徒弟是青,青蓝共进,匠心育人。
在西安市莲湖区庆安小学里,“70后”的资深教师倪娜,她如同深邃的蓝色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与智慧。与她并肩而立的是“85后”的徒弟宋丹阳和“00后”的新徒弟高雅倩,三代教师的故事是“青蓝工程”成功的一个缩影,也是教育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展示出西安市不同时代教师们的“成长路径”。
从爱开始
倪娜的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从小耳濡目染,让她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敬意。
“当老师就要当个好老师,要有耐心,要真心爱娃,多夸奖多鼓励。”1992年,长安师范毕业的倪娜,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父亲的嘱托,踏入了一所厂办子弟学校,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刚到学校,倪娜就负责40多个学前班的孩子,每天五节课,虽不免手忙脚乱,但她谨记父亲教诲要“真心爱娃”。从学习到生活,倪娜事无巨细,用热情和努力赢得了孩子们和家长的信任。
教学中,倪娜是个有想法的教师,她用旧式幻灯机和自制教具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授《麻雀》时,用音乐和朗读触动学生心灵,提升课堂效果……同时,倪娜还不断学习,参与赛教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2002年,倪娜来到西安市庆安小学,担任语文老师、班主任。她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个学生。
当时,倪娜班里有个学生因家长溺爱,很调皮,天天在学校打架惹事。为此,她一直关注着这个孩子。“在一次合唱比赛中,我发现这个孩子表现非常积极,就安排他领唱,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多次表扬和鼓励。”倪娜说,通过那次合唱比赛,孩子渐渐打开了心扉,融入了班级。
正是对孩子的真心关爱,倪娜从一线语文教师到教导处主任,再到分管教学教研的副校长,逐渐成长为语文学科的教研骨干。目前,倪娜成为西安市学科带头人、莲湖区“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并培养出一批批年轻的骨干教师。
青出于蓝
2003年,“85后”宋丹阳,带着憧憬,加入了庆安小学。
“面对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我当时有点力不从心。”宋丹阳说,幸运的是,西安教育系统实施的“青蓝工程”让她与倪娜结成师徒。
从最基础的备课技巧,到设计教案、引导学生思考,以及如何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倪娜对她悉心指导。
“在准备《日月明》一课时,师父建议我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宋丹阳说,她采取了师父的建议,准备了一盏小油灯和一块玻璃盖片,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展示“灭”字,“一”+“火”为灭。“那堂课学生们兴趣盎然,识字效果大大提升,我也深刻领略到了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
在宋丹阳心中,师父倪娜耐心、热情。她在农村支教时,恰逢省级教学能手评比。“工作繁忙且距离遥远,我萌生出弃赛的想法。”宋丹阳说,师父倪娜得知后,每天打电话鼓励她,帮她分析个人优势,规划专业发展路径;指导她梳理手头工作,处理学校繁杂事务;帮助她有针对性地做好参赛准备。最终,宋丹阳顺利通过省级教学能手评比。
如今,从教19年的宋丹阳已经成长为省市教学能手。她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趣味识字、“1+N+1”比较阅读法,发展学生辩证思维,更成为了优秀的教学创新案例。
倪娜和宋丹阳的故事,是“青蓝工程”成功的一个缩影,也是教育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
新苗成长
2022年,“00后”的高雅倩,带着满腔的热情,成为一名教师。刚开始的教学,就让高雅倩陷入了“困境”。
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中,庆安小学教育集团探索新的办法和模式。2022年9月,校长马玲主持启动了“新教师成长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培养新教师。在这个项目中,倪娜担任行政导师,宋丹阳为业务导师,这对师徒成为了高雅倩教育生涯上的“领路人”。
“毫无章法的教学,懵懂的学生,混乱的课堂纪律……”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高雅倩用“手足无措”来形容。课后,她走进倪娜的办公室,眼泪在眼角不停打转。
“教学也是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相信自己,你会越来越好的。”倪娜温柔的安慰,让高雅倩感动不已。随后,倪娜耐心地从备课、上课,一直讲到学生的管理和职业规划,给予了她详细的指导。
有一次,面对公开研讨课任务时,高雅倩乱了方寸。这时,倪娜和宋丹阳向她伸出了援手。集体备课、理解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搜集和整理素材,以及心理疏导……
“识字教学不仅要让孩子认识生字,更要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倪娜的点拨让高雅倩深受启发,那堂课上,上得很成功。
“在两位师傅的言传身教中,我逐渐培养了对学校、对学生的强烈归属感。”高雅倩说,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她不仅掌握了教学的技巧,更学会了如何用心去关爱和理解每一个学生。如今,高雅倩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她的课堂充满了活力与温暖,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带教的同时,我也被他们身上的活力和一往无前的冲劲所感染。”倪娜说,教育是一场接力赛,每一代教师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知识的火炬。
全媒体记者 苗莹 实习记者 刘翊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