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银针济苍生 一声师父许终身

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安军明师徒传承杏林路

来源:全媒体记者 雷曼 臧慧 浏览: 36

【人物档案】

    安军明,现任职于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陕西中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考入陕西中医学院,即今天的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期间师承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毕业后就职于西安市中医医院。他从开始的管病人、写病历,到后来的搞科研、带研究生,从医三十余载光阴,教授徒弟千余人。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医药学历经岁月洗礼而熠熠生辉,多年来无数中医人默默耕耘,传承古老的智慧与技艺。

    针灸,更是国之瑰宝、医之精髓。所谓药之不达,唯针可到。针灸,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接过薪火,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安军明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他将传承中医国粹的责任,扛在肩上,用一枚小小银针,促就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

311.jpg

一叶一脉皆传承

    中医师承,是中医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是师傅更是师父。它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也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在这种师徒关系中,师父不仅要传授医术,更传承医德。如此这般深厚的师徒情谊,才能让中医智慧得以代代相传。

    所幸的是,研究生期间,安军明就遇到了他恩师——郭诚杰。

312.jpg

    郭诚杰是我国著名针灸专家和中医乳腺病专家,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考上郭教授研究生的那年,他已经70多岁了,我们人生的交集有20多年,是真的亦师亦父。”回忆起和师父的过往,安军明说,尽管当时已过古稀之年,但老师还是每天坚持出门诊,为患者做电针、做检查,凡事亲力亲为,对患者无微不至。

    针灸里,醒针、进针、出针、起针都有讲究,下针角度、方向、深度的差异也各有诀窍。在教学期间,郭诚杰教授主张一边教学一边实践,安军明也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苦练技术,从看,到学,到练,再到上手,靠一个“悟”字,不断提升着自己。

    “有时候扎得不准,偏了,老师就会当面指出来,那么多同学都在,一点面子都不给留。”安军明说着,笑出了声。也正是如此,安军明更加明白了什么是“学无止境”。

    老师的医术和医德,学生们都看在眼里,也铭记于心,但年轻人聚在一起,难免贪玩。“我记得有一天下着大雨,我们都躲在宿舍里不愿去自习,老师就穿着雨鞋来一一敲门。”安军明回忆说,老师对学生们的期望很高,凡事都不愿马虎对待,可对于这件事,老师一句重话也没对大家说。

    “老师为人性格谦和,对待任何人都和蔼可亲,但却是不怒自威。”安军明说,老师的这种态度事后让他深感愧疚,自此后,他便一心扑在学业上,一点也不敢耽误。

    正是郭诚杰教授的倾囊教授和耳濡目染,安军明的医术有了质的飞跃,参加工作后,很快就独当一面。可尽管如此,安军明还是时常和老师交流学术或生活近况,直至2017年老师与世长辞。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当大多数人还在早高峰挤破头时,安军明一天的工作已经开始了。

    9月23日上午8时,康复科医生办公室里正在进行工作交接,安军明正了解前一天病房病人情况。8时20分,安军明带领团队开始查房。8时55分,安军明立刻赶往门诊,此刻的针灸推拿康复科门口已经站有很多患者。

    集中问诊完一批病人后,安军明又走进治疗室,开始着手治疗。左手握着一把银针,两指间夹着一根消毒棉棒,棉棒从穴位上划过,右手取过银针精准插入穴位,银针在指尖偶尔有一两下试探,仿佛是在寻找一个最合适自己的位置。

    “给病人扎针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力度。”安军明一边为病人进行治疗,一边事无巨细地指导一旁的两名学生如何找穴位、如何扎针。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因此,安军明在教学中十分注意这些细节。

    细若麦芒的小小银针在安军明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揣穴选穴、选针刺入、行针拔针,直至结束,他的手都没能停下来,一针接一针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如何能掌握这一手绝技,绝不是一日之功。安军明对学生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吃得下苦。“我对孩子们说,从医不是来享福的,成事都在本职工作以外的8个小时。”安军明的一句“孩子们”,道出了自己多年倾注的心血和希望。为此,他逼迫自己不停地学习,就是怕孩子们学不到真东西。

    晚上8时,安军明忙完了全天百余个门诊量,终于结束了全天的门诊。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就是安军明和他的“孩子们”的真实写照。

    “老师就像是个工作狂,永远不知疲惫。”说起恩师,刘艳芳这样形容安军明。“我记得老师说女儿一瞬间就长大了,可哪有孩子能一瞬间长大啊。”刘艳芳说,老师基本全身心都在工作上,忙完门诊忙病房,忙完病房又带着学生做课题,还要抽出时间做公益讲座、科普,是科室里名副其实的“主心骨”。

中医传承是一场双向奔赴

315.jpg

    从懵懂青涩的医学生,到独当一面的医生,再到循循善诱的老师,从医之路上,医生的角色在不断转换。安军明不仅用银针和艾草调气血、平阴阳、调脏腑,也带出了一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不同于老师郭诚杰,在带教过程中,面对学生扎得不到位的针,安军明从不会当面批评,有什么问题他也是私下找到学生,指出问题所在。“现在的孩子脸面薄。”安军明笑着说,他坚信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所以在工作中,安军明总是敢于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能带这样一群孩子我自己也很幸运,是他们让古老焕发新机,中医药的未来在他们身上,我们属于相互成就。”安军明笑着说。

    和刘艳芳一样,王璞也是安军明的学生,现在成为了同一个科室的同事。“老师工作认真,特别辛苦,有他在我们都很安心。”王璞说,老师对学生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情感上,都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毫无私心。

    无论是三伏天,下班后带着研究生做标书,还是明明工作排得满满当当,却还抽出时间做公益科普,亦或是被女儿埋怨是个不称职的父亲……这些学生们看在眼里,不免生出了“心疼”,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老师可以保重身体,注意休息。而这种“心疼”,让人对这份师徒情谊心生敬意。

    就这样,自1997年起,安军明开始带教学生,从带教本科实习生,到培养硕士研究生,近30年培育学生千余人。在临床带教中,他耐心传授,教、考、评相结合,让每个学生尽快掌握基本技能,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对于下级医师和临床研究生更是从如何做人、如何做医生、如何做具有科研能力的医生着手,严格要求。时至今日,安军明培养出的医生遍布全国各地,且都是活跃在一线的骨干力量。

    医者,师者,同路者。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同事,安军明的“孩子们”不仅从他那学习到了中医针灸的技术,也慢慢感悟到中医的智慧和自信,成为了医者同路人。这场中医传承在他们的身上实现了双向奔赴。

    如今,安军明带的徒弟们陆续出师,有的也开始自己带徒弟,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安军明的影子。在传承的路上,安军明和自己的师与徒,或许只是小小一环,但也正是无数个这样的小小一环,才将银针的故事不断续写,将中医承载着的古老哲学智慧不断发扬光大。

    时至今日,安军明诊室的墙上仍挂有“让中医药回归为生活方式”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正是来自于郭诚杰教授,安军明也在用这样的理念教授着他的学生,而他的学生也在继续将这种理念传承下去。

           全媒体记者 雷曼 臧慧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