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美在传承创新中绽放
巧手筑梦 匠心独运
栩栩如生的葫芦画、古香古色的玉雕、生动俏皮的面花……在西安市,有这样一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传承人,他们凭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不断推动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非遗文化走进百姓生活,成为可触、可感、可品、可藏的文化财富。
巧手雕琢 玉雕技艺焕发新生机
12月17日,蓝田玉雕技艺传承人齐耕玉雕工作室,只见他手拿电子笔,在一块玉石上精心雕刻,动作时而有力时而轻柔,伴随着飞扬的碎屑,玉石在他的手中逐渐展现出轮廓,黑灰色的山,翠绿的树,粉红色的花,在灯光映衬下,玉雕泛起柔光,溢出了灵气。
齐耕的工作室里,玲珑奇巧、精致温润的大小玉雕作品琳琅满目。大到蓝田山水,小到花鸟鱼虫,每一件作品都被齐耕辅以巧思,施予精工,雕刻成富有意境的“佳作”,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创作中,我会根据玉石原材料的质地、色泽、纹理等特征因材琢玉,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将蓝田山水、花鸟鱼虫等元素融入其中,所以每件玉雕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齐耕说。
多年来,齐耕在坚守古老技艺的同时,不断从作品题材、雕刻工艺、玉文化传承等角度出发,寻找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为玉雕赋予新内容。“随着玉雕品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找我定制符合当下文化潮流的玉雕品,如黑神话悟空、新中式图案等,这些小物件、手办等,为生活注入趣意的同时,可摆,可挂亦可戴,为玉雕技艺发展与传承注入了新活力。”齐耕说。此外,齐耕还开设玉雕班,教授蓝田玉文化,让玉雕技艺走进更多百姓生活,让玉雕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指尖”技艺 揉进面团里的家乡味道
在面花技艺传承人田孝洁的家中,随处可见的面花令人眼花缭乱,栩栩如生的孔雀、虎头虎脑的醒狮、精致美观的玫瑰花篮……仿佛步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
“蛇年将至,我制作的这款‘蛇宝宝’,不仅外形讨巧,肚子里还装了元宝呢。”田孝洁一边展示着她的新作,一边现场制作,柔软的面团在田孝洁的手中变得“听话”,变幻成色彩鲜艳、俏皮可爱的“蛇宝宝”。
“面花制作关键在于如何将揉、搓、捏等多种手法巧妙结合,看似简单,实则传统工序与巧妙构思一样都不能少。”田孝洁说,咱陕西人对面食情有独钟,她希望创作出更多漂亮且实用的面花,将人们的期盼与祝福融入其中,让更多人感受到来自家乡的味道。
作为面花技艺的传承人,田孝洁对面花的兴趣始于童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爱好逐渐转化为事业,她不仅保留了面花的传统味道,还不断创新构思,将动物、植物、水果等多种元素融入面花创作,使面花作品更丰富多彩。
为了开阔眼界,创新花样,田孝洁常利用闲暇时间去山里采风。“秦岭山里的植被多样、色彩丰富,一棵枯树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田孝洁说,基于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让她的面花作品充满了生命力与创造力。
除了执着于面花创作,田孝洁还致力于面花技艺的传承。她经常带领学徒们走进校园、社区,讲授面花技艺,通过现场体验、品尝,让这门传统技艺被更多人喜爱。通过田孝洁的巧手,美丽素雅的面花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传递着浓浓的家乡味。
葫芦作画 小葫芦“绘”出大产业
一支烙画笔,一个葫芦,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2月18日,在高陵区陕西葫芦大观园展藏馆,从70厘米高的彩色葫芦到指头大小的迷你葫芦,从传统的烙画葫芦到古典儒雅的葫芦灯具,千余只“各具姿色”的葫芦在这里给出了答案。
“这些展品均以葫芦为元素,以浮雕、平雕、镂空雕等工艺为主,结合园林设计与市场需求创作而成。”高陵区葫芦画非遗传承人杨启航介绍。
葫芦音似“福禄”,寓意吉祥美好。起源于汉代的葫芦烙画,以烙铁代笔,运用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创作。“选定题材、挑选葫芦、烙笔刻画、着色晕染……葫芦烙画不仅需要绘画技术,还需要投入毅力与耐心。”杨启航说。
有着20余年葫芦画创作经验的杨启航,最初学的是女装设计,似乎与葫芦并不搭边儿。“我接触葫芦的最初想法是将古代女装的盘扣元素融入葫芦创作中,没想到试了几次以后,就爱上了葫芦画。”杨启航笑着说,随着市场需求逐渐多元化,从山水人物到中华诗词,葫芦画的创作题材愈加丰富。
对于葫芦画的传承发展,杨启航有自己的见解:“再好的非遗产品,如果不能与市场结合,传承也就无从谈起。”2021年,杨启航带领团队从百姓最关心的食材做起。“起初尝试做葫芦包子、饺子,在创新中逐渐将陕西美食与葫芦文化融合起来,发展成品种丰富的葫芦宴,让更多人在美食中品味葫芦文化。”杨启航说。
此外,好看实用的葫芦灯也成了杨启航发展葫芦文化的新途径。凭借讨巧的外形与创意设计,杨启航带领设计的葫芦灯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欢迎。“目前我们制作的葫芦灯已经进入家装市场,按需定制,深受年轻人喜爱。”杨启航说。
如今,葫芦画技艺已经从单一的艺术形式延伸至葫芦灯、葫芦宴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丰富的葫芦产业,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紧密结合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西安市的非遗传承人,正以创新思维和一双巧手,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王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