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室 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潜能
——西安市石化农林工会创建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频频出台举措,全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着力解决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融合不够深入等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
西安市总工会迅速行动,积极推动创建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力图为企事业注入更多创新活力。
2021年底,西安市石化农林工会在这一背景下“应声而动”,及时召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发布了《创建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宣布从2022年起,集结系统内的高技能“明星阵容”——市级以上劳模、西安工匠、职业技能带头人、职工技术创新能手等,依托他们的技术实力,正式启动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工作。
畅通通道 让创新占据C位
2022年年初,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院(以下简称“西北院”)的周贵平履新担任西北院专职工会副主席。他刚上任不久,就看到了《创建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实施办法》,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推动工会工作创新、激活职工活力的绝佳契机。
他回忆道,当时西北院科技处其实已经有一个创新小组,但由于成员分散在不同办公室,协作效率有限。而《办法》中明确提出,创建工作室需要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和完善的设施设备。
周贵平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在政策支持下,周贵平及其团队克服了场地、人员、设施等多方面的困难,于当年成功创建了闵志强职工创新工作室。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先后承担林草监测评价领域的多项省部级、地市级和院级创新课题任务,成为西北院项目专班、课题组和创新小组活动的重要平台。
2023年11月,“闵志强创新工作室”被西安市总工会评为“西安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越来越多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开始萌芽并蓬勃发展。
“万万没有想到,我的名字也能和工作室联系在一起,有了这间工作室,我的工作干劲更足了。”一直从事售后服务工作的一线工人孟增说。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孟增创新工作室研发的专用维修检测仪,仅需一台检测仪,配合手机应用程序,简化了售后服务工作,提升了工作效率。目前,在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就有李浩儒、王渤、孟增三人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成为创新工作的典范。
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因为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系统内的热门“打卡”地,经常有其他企业前来参观学习。
政策激励 推动创新文化
《创建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实施办法》不仅明确了对工作室的经费支持和激励措施等,还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
在政策激励措施方面,西安市石化农林工会对通过审核并成功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提供10000元的奖励经费,以表彰其在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此外,对于那些虽然未能达到审核命名标准,但已经进入评选范围的工作室,石化农林工会也给予5000元的奖励经费,鼓励这些工作室继续努力,不断完善。
这样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基层创建的积极性,促进了整个系统内的创新氛围,推动更多优秀创新成果的产生。
2023年,石化农林工会下发了《关于持续推进创建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工作室的督导和创建支持。截至目前,共有15家工作室被各级工会命名授牌,其中省级2家、市级3家、本级10家,分别获得了7万元、5万元、1万元的工作经费奖励。
通过持续的政策支持和激励,创新文化在石化农林系统内得到了普及和深化,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工作室已主导了150余项技术创新项目,此外,共有50余名技术能手在这一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创新的中坚力量。
交流分享 拓宽创新视野
为了拓宽创新视野,市石化农林工会采取了多项举措,推动行业内的创新发展。这些举措包括召开主题研讨会、举办创新成果展、整理和汇编“产改”经验交流发言、组织参观创新工作室等打卡活动,为职工提供交流与分享的平台,激发创新思维的传播。
6月28日,一场以“依托创新工作室 培育打造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国家林草局西北院召开,来自石化农林工会系统的专家、教授、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就创新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寻找破解行业发展难题的新路径。
今年10月,市石化农林工会进一步从地调中心、利君集团、隆基绿能等11家单位中遴选了39项职工创新成果,制作成海报并集中展出。该活动为系统内的职工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促进了知识与技术的交流和进步。
“2024年职工创新成果展”设在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这里充满生机勃勃的创新氛围。来自渭河生态管理中心工会主席王宜军的一句话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创新固然重要,但做好创新经验的积累和分享,更是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2024年10月,一本汇编了优秀“产业改革”经验交流发言的白皮手册在石化农林系统职工中广泛传阅。
这本白皮手册汇集了多家单位在“产业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和宝贵见解,涵盖了技术创新、管理优化、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通过阅读这本手册,职工们不仅可帮助他们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和先进经验,还可以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发,为他们在各自岗位上进一步创新提供指导和借鉴。
西安市石化农林工会主任龙红印表示,“回顾近年来的创建工作,带给我们的启发越来越多、目标越来越明晰。未来,希望能建更多创新工作室,覆盖更多企业和行业领域,进一步激发职工的创新创造潜能,为全面深化产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打卡宝藏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不仅是技术人才的“竞技场”,更是创新的“孵化器”,每一位高技能人才都能在这里大展身手,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成果转化。通过合作攻关、技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创新工作室不仅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情,还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持,让“创新”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打卡点:闵志强创新工作室
坐标:西安市碑林区金花南路156号
当前正值森林防火重点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院508室,闵志强创新工作室的几名核心成员正在认真评估由西北院开发的“一种基础无人机巡检的林业火情预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赵尚林是闵志强创新工作室成员之一,她告诉记者,无人机技术在森林防火和林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了火情预警,无人机还用于林业资源调查、林木生长监测和病虫害防治等,大大提高了林业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赵尚林还分享了一个好消息,今年9月,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院开发的“国家级公益林智慧监管系统”通过著作权认定,该系统将实现智能化监管,提高监管的精准度和效率,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打卡点:邢小军创新工作室
坐标:渭南市临渭区高新区东风大街西段61号
在陕西省渭南市的陕西利君现代中药有限公司邢小军创新工作室内,关于中药材“沙苑子”在眼科应用领域的研究正在“发芽生根”。
沙苑子作为陕西省的特色“秦药”药材之一,传统上被认为具有温补肝肾、明目等功效,而现代药理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其抗炎、提高免疫力等多种药用价值。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省级名中医吉海旺提出,如果能够成功地将沙苑子的明目功效转化为眼科用药,这将有助于丰富眼科用药的选择,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这一想法不仅具有市场潜力,也是对传统中药现代化的一次重要探索。
通过邢小军创新工作室的努力,沙苑子颗粒的品质控制得到了显著提升,从最初的定性标准调整为定量标准,特别是“沙苑子苷”含量的提高,这为沙苑子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作室还开发了多种以沙苑子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如沙苑子茶、沙苑子眼贴、沙苑子面膜等,这些产品不仅为大众提供了新的健康选择,也展示了中药材在现代生活中的多重应用。
这一系列的成果转化不仅提升了沙苑子的市场价值,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产品的推广,沙苑子有望成为眼科用药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打卡点:李浩儒创新工作室
坐标:西安市长安区西部大道199号
走进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的李浩儒工作室,这里创新氛围浓郁。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奖项和项目成果,每一项都是工作室成员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而在一旁的展柜中,陈列着成员们在历届技能比武中获得的荣誉,以及他们亲手改装的各种工装夹具,这些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李浩儒,这位全国技术能手、三秦工匠和陕西省劳动模范,以其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汇聚了12位技能“达人”,包括车工、钳工、焊工和加工中心操作工等。尽管工厂使用的设备多为进口,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总有可以优化和改进的地方,这正是工作室成员不断进行创新的动力所在。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他们让这些设备更加符合实际生产需求,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李浩儒工作室的成员们,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在传承技艺、培养新人方面不遗余力。他们定期举办培训和交流活动,分享经验,帮助年轻员工快速成长。在他们的带领下,许多青年技术人员迅速成为行业的骨干力量,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媒体记者 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