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大棚里的温暖

来源:全媒体记者 苗莹 浏览: 18

111.jpg

    大年初四,当许多人还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时,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桥底镇的陕西绿盈盈现代农业园里却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走进园区,一排排橘色的小房子上“番茄乐园”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里便是当地闻名的口感番茄种植大棚。

走进大棚

    记者走近橘色小房子时,门“吱呀”一声被轻轻打开,走出来一位女士,她穿着一身红色中式衣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就是这片大棚的主人之一——徐林娜。“您好,欢迎来到我们这儿看看!”她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拉开门,邀请记者走进大棚。

    大棚里一片郁郁葱葱,绿叶间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棚内温暖湿润,阳光透过塑料薄膜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整个空气中弥漫着西红柿特有的清香,清新而浓郁。徐林娜的红装与大棚里红彤彤的西红柿相互映衬,为整个大棚增添了一份节日喜庆的氛围。

    “这个大棚里新品种西红柿比较多,从育苗到种植以及日常管理,我们都很精心,所以口感都特别好。”徐林娜介绍着。她的丈夫则在一旁,听到有人进来,抬起头笑了笑,眼神里透着质朴和友善。随后,继续专注地干着手中的活。

    徐林娜夫妻种植大棚已有十几年,在此之前,徐林娜一直忙于其他工作,而大棚的经营主要由丈夫负责。直到2023年,她决定加入丈夫的事业,感受到了种植人的不易和辛酸。

    “种植大棚的人很辛苦,起早贪黑是常态。”徐林娜说,下冰雹、暴雨、大雪,每一次恶劣天气,都是对他们耐心、智慧和体力的全方位挑战。有一次,大风天气,大棚的薄膜被吹得“哗哗”响,他们的心也跟着风声一次次收紧。夫妻俩冒着大风,爬上大棚顶部,用绳子加固薄膜,防止大棚被掀翻。手被磨出了血泡,脸也被风吹得生疼,在他们的及时防护下,大风未对大棚造成大的影响。不知什么时候,徐林娜的脸颊上已经落满了泪珠,但她依然努力保持着微笑。“只要大棚里安然无恙,我们再辛苦也不怕。”

独特年味

    与2024年春节一样,今年的春节,徐林娜陪着丈夫在大棚里过。阖家团圆,走亲访友,烟花爆竹……这样热闹的过年场景,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

    种大棚,就得守大棚。今年年前温度高,徐林娜还想着能松口气,过个轻松的春节,但年前的一场雪,使得气温骤降,她和丈夫只能在大棚里守护,除雪、检查温度、湿度,浇水、施肥,确保蔬菜能够安全度过这个寒冷的春节。

    “想着在哪里过年,都是过,但当跨年的鞭炮声响起时,我的眼睛还是模糊了。”徐林娜说,在大棚里吃了简单的年夜饭,跟老公聊了很多以前的事情。“媳妇,辛苦了!”不善言谈的丈夫深情地对徐林娜说。简短的五个字,足以表达了一位丈夫对妻子的深情。

    虽然春节少了些热闹,没有亲朋好友的团聚,但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徐林娜和丈夫依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温暖,也成为他们独特的年味。

充满力量

    徐林娜一边介绍着西红柿,眼睛在藤蔓间搜寻着,看到一个熟透的果子,便小心翼翼地用手握住果实,轻轻一拧,便将西红柿摘了下来掰开。

    “你们看看,这就是我们的果子,沙瓤、草莓心,饱满多汁,你尝尝。”接过西红柿,轻轻咬了一口。瞬间,一股清甜的汁水在嘴里爆开,沙沙的瓤肉在舌尖上化开,带着一丝草莓般的清香,让人忍不住又咬了第二口。

    徐林娜站在一旁,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这就是我们的心血,虽然种大棚很辛苦,但种植出来的果子,得到顾客和客商的青睐,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其实种植大棚不简单。”徐林娜说,种植大棚真是一门技术活,不但是体力活,还需要很多专业知识,才能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她和丈夫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琢磨。

    幸运的是,他们还有机会接触到更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在绿盈盈现代农业园的安排下,徐林娜到彭州学习。她走进了现代化的农业大棚,看到了先进的种植设备和技术,听到了教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我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徐林娜感叹道,对农业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 

    尽管种植大棚充满了辛酸和挑战,但徐林娜和丈夫从未想过放弃。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坚韧的毅力,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着希望,也收获着属于他们的幸福。

    泾阳县是陕西省西红柿种植第一大县,西红柿种植面积10.97万亩,年产量65.95万吨,产值15.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在云阳镇、安吴镇、桥底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西红柿,西红柿产业真正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铁杆庄稼”。

    像徐林娜这样的种植户还有很多。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丰收故事,也为当地农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全媒体记者 苗莹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