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绘就今年工作发展蓝图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 3月18日,西安市“‘深化六个改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市资源规划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介绍了2025年重点工作。
引领城市更新重点片区先行先试
西安市资源规划局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开展镇街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立总体规划“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体检评估机制。开展专项规划成果完善、审查,统筹推进“多规合一”。结合重点片区开发、重点项目建设谋划,做好地块实施详细规划编制和深化优化。推进村庄规划管控覆盖和上图入库管理,力争到年底全市村庄规划管控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建立规划和土地征收储备供应联动机制,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优先推出规模适中、配套完善的优质住宅用地。先行在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浐灞国际港试点开展产业用地储备工作,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大土地整备力度,加快形成标准地供应产业空间,全力支持工业项目招引落户实现新突破。
推进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谋划,引领西电片区、团结片区、幸福林带片区、三学街片区、张家堡片区等城市更新重点片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土地混合开发、空间复合利用、功能有序转换的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模式,示范推动全市其他片区实施城市更新。
建立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一张图”管理机制,一体推进耕地保护。用好激励奖补资金,持续推进耕地恢复和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扎实抓好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秦岭大熊猫繁育基地建设,完成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探索建立西安特色生态保护修复模式。
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
西安市国资委结合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共同参与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形成产业合作发展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推动技术成果项目就地承接、就地转化。增强综改基金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有序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清理撤销“空壳类”国有企业。鼓励市属企业紧抓部分央企处置“两非”“两资”的合作机遇,开展强链补链延链。
完善上市后备企业库,加大上市后备企业的发展培育,支持一批上市后备企业加快上市工作步伐。督促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机制,明晰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研发投入稳定增长,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支持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比例不低于50%,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速推进长安先导科创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扶持未来技术、培育未来产业力度。
按照“一企一策、分类考核”原则,精准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实行债务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多措并举推动国有企业债务化解,厘清政府隐性债务界限,严防国有企业经营性债务向政府债务转移。积极促进市属国有企业与央企在项目合作、资产处置、联合开发、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开展合作。
力争全市消费品社会零售总额增长5%
西安市商务局将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在汽车、家电、数码、电动自行车、家装厨卫5个领域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进一步优化资金兑付流程,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动员更多企业参与,使更多群众受益,预期到年底能拉动大宗消费500亿元以上。
策划组织“1+5+28+N”系列促消费活动,积极推动商文旅体联动促销,重点举办双品网购节西安专场活动、“长安夜·夜未央”夜间经济主题消费活动等系列活动,营造全城覆盖、全媒宣传、全民盛惠的消费氛围,力争全市消费品社会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
加强与重点企业的“一对一”联系和包抓帮扶,精准建立培育纳统企业“白名单”,积极推动商业综合体、连锁门店、新业态商贸企业、电商平台达限纳统,依托西安政策通平台免申即享、直达企业兑现惠企政策,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800家以上。
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创建,积极推进市内免税店开业,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巩固发展夜间经济、会展经济、赛事经济,丰富新兴消费业态,扩大优质供给。持续加强全域会展建设,全年展览面积达到250万平方米以上。完善社区商业配套,全年建成不少于30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