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只为育好一粒种子

来源:骆红燕 浏览: 1

13.jpg

    6月,热浪滚滚,金黄的麦浪在关中平原随风起伏,西安市阎良区农业新品种试验站站长万光辉看着试验田里一粒粒饱满的麦穗,眼睛里闪烁着希望。

    “试验田里的麦子每一个品种都要分开保存,避免试验数据出现误差,同时,人工收割能确保颗粒归仓。”万光辉头戴草帽,弯着腰,左手反握麦秆,镰刀向下发力,利落地割下一把麦子,右脚轻轻一抬,顺势把割下的麦秆放在一旁,动作干净利落。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镰刀划过麦秆沙沙作响,一座座“麦山”堆在了万光辉身后。

一粒种子的传承

    1999年,21岁的万光辉从部队退伍回到父亲身边,跟随父亲一起从事小麦新品种试验研究。“刚开始是想着回去帮父亲打打下手,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6年。”万光辉说,那时的他对农业知识一知半解,对小麦新品种试验更是知之甚少。

    3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万光辉坚韧不拔的心性。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万光辉学着给小麦套袋、授粉,干起事来得心应手,逐渐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父子俩一起成功审定了阎麦8911、阎麦9710。

    2010年,父亲病重,临终前嘱咐万光辉,一定要把小麦新品种试验一直做下去,服务社会,服务群众。

    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万光辉承担起了小麦新品种试验研究的重任。父亲离世后,万光辉从只有5、6亩地的小板块逐渐扩张到130亩的大试验田,试验品种数量也从以前的十几种,增长到现在的300多种。

    除了小麦,万光辉还研究玉米、菜豆新品种试验,成功研究出了“阎豆1号”“阎豆3号”“秦玉790”等新品种。他说,最初是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后来就慢慢爱上了这片土地,也爱上了育种事业。

从门外汉到专家

    新品种试验研究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为了提升自己,万光辉考取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作物育种专业的大专文凭,由于后续的实验示范数据较多,需要大量运用网络与计算机技术,万光辉又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了计算机专业知识。在不断学习的路上,万光辉从未止步。

    每天早上八点,万光辉的身影都会准时出现在试验田里,观察麦子的长势,是他每天的首要任务。在他随身携带的记录本里,记录着每个品种每天的情况,这样的本子他有十几本。万光辉说,每天粗略地观察一遍,至少要2个小时,常常到了中午他仍然在地里忙碌。发生病变的小麦只需要看一眼,万光辉就能看出是什么问题,他说关于小麦的一切,就像幻灯片一样印在脑子里。

    2015年,经过12年的不懈努力,万光辉选育的阎麦2037通过国家审定,株高比传统品种降低8厘米,在陕西、河南等地推广种植。“阎麦2037克服了之前品种的晚熟、抗病虫害较差等缺陷,达到了既高产又抗病性强的育种目标。”万光辉说,在这期间他还研究出了阎麦5810、阎麦5811。如今,阎麦2037穗粒数37粒、千粒重37克、亩穗数37万,试验亩产已超1100斤。

    26年的精心钻研,日积月累,万光辉对每一个小麦品种都如数家珍,他说,这是永远也忘不掉的记忆。从门外汉到万专家,每一步,万光辉都走得坚实而有力量。           

攻坚克难取“真经”

    位于东孙村的试验田里,目前种植了100多个小麦品种,主要承担国家黄淮南片新品种试验及科企联合体对河南、安徽、江苏、河北等地的小麦品种试验。“一个品种种植13.3平方米,重复三组种植,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试验误差。”万光辉说,沟王村还有30亩地,主要承担陕西关中灌区小麦新品种试验任务。

    2013年,连续的阴雨天气让阎麦2037暴发了赤霉病,是舍弃还是再坚持一年,万光辉思量再三,决定再观察一年。“当时已经是阎麦2037杂交育种的第八年,心里还是有点舍不得,当时想着第二年要是还出现这种情况,就得淘汰了。”万光辉回忆道,第二年天气恢复正常了,麦子的赤霉病也消失了。

    坏天气对育种来说既是考验也是“试金石”。“小麦育种就像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培养出一个满意的品种。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断淘汰选拔的过程,一年杂交培育出来40多个品种,最后留下的最多只有3-5种,育种成功后,还需要两年的时间审定,最终能通过的审定的品种则是万里挑一。”万光辉说,新品种试验研究要心态好,不能背包袱,该放弃时就得放弃。

    2020年,万光辉被评为西安市劳动模范,也有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现在万光辉又有了新目标。他说,要培育出更多、更好小麦新品种,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老百姓手中。

                                        (骆红燕)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