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之笔,书写治水“魔法”
“镜写三秦色,窗摇八水光”是温庭筠笔下的长安八水好风光,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总与水脉紧密相连。如今,人们对水系的情深,已经从诗人的笔尖流淌至科技的前沿。
在西安市第四再生水厂里,有这样一群水质“魔法师”,工作室的领头人蔡虎林带领团队用创新之笔续写治水新篇。3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是他们的“魔法卷轴”,16项专利是他们的“荣誉勋章”。他们用创新为净水公司激活新质生产力,让千年水脉在新时代继续流淌出动人乐章。
将“小宝贝”推向“大舞台”
“这个是我们发明的一个水下打捞装置。”在创新工作室里,蔡虎林向记者展示着一个造型独特的设备。他介绍这个装置是团队的“得意之作”。污水处理池需要24小时不停运转,以往的打捞设备需要依赖起吊绳,但是起吊绳易磨损断裂,导致停工停产影响效率,现在,水下打捞装置的投入使用,不仅提高了打捞效率,也为公司节约了成本。
“领导也没想到,员工会在下班后会琢磨这些‘小玩意儿’。”蔡虎林笑着说。正是因为这些实实在在的项目,让公司管理层越来越看到了创新的力量,也更加重视创新工作室。
目前,蔡虎林所在的清远中水公司共有24座污水处理厂,过去每个厂也都会有自己的“小发明”,但这些“宝贝”难以被广泛知晓。现在,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平台,各厂的创新成果得以集中展示和共享,推动技术经验的交流与复用,也进一步激发了公司的创新活力。
从图书角到“梦工厂”
谈及工作室的起步,蔡虎林感慨万千:“工作室最初,是从一个小小的图书角开始的。”公司的一笔图书资金,成为了梦想的种子。在工会的扶持和推动下,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知不觉间,那个仅能容纳几人的图书角,成为了省级创新工作室,也见证了每一位成员职业发展的新航程。“工作室现在是由我核心带头,有两个主要负责人,以及五个小组长,都是由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组成。”蔡虎林说到。
蔡虎林坦言,从一名普通员工,到带领团队每年都要拿出创新性、发明性专利的领头人,这份转变既是挑战,更是成长。
“现在的工作室是一张对外的宣传名片,更是一个对内的人才培养基地。”蔡虎林介绍,这几年工作室承接了集团的技能等级考试培训、技能大赛,并承担组织考试的任务,为集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摇篮。那些曾在图书角被点亮的智慧火种,如今通过“理论培训+项目实战”的培育模式,在新一代工匠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净水人”的坚守与荣耀
在西安,再生水的用途早已不再局限于工业冷却或景观补水。护城河畔的碧波荡漾、汉城湖畔的清澈见底,甚至街头绿地的喷灌系统,处处都流淌着再生水的身影。它像一条隐形的脉络,悄然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也见证着一群“净水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污水处理行业,我觉得除了对个人的专业有要求外,更重要的是不能间断的责任心。”在谈及净水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时,蔡虎林的眼中闪烁着坚定而温和的光芒。
蔡虎林告诉记者,他的家就住在护城河附近。茶余饭后,他也会和家人在河边散步,指着清澈的河水说:“这就是我们处理过的再生水。”那一刻,他脸上洋溢着的,是作为一名“净水人”最质朴的骄傲与荣耀。或许对“净水人”们而言,这份职业早已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工作,更是一种使命,一种对家乡、对城市、对自然的深情守护。
当城砖在匠人手中垒起巍峨的城墙,他们以筋骨守护长安;当数据在指尖流淌出清澈的河流,蔡虎林团队用智慧守护城市水域。守护的方式在变,但那颗让“长安常安”的执念,仍在流水中生生不息。
(刘翊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