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守初心

浏览: 1

特高压“中国精度”

01.jpg

    全国劳动模范胡中辉,是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工匠、国家级胡中辉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特级技师。他1987年出生,中共党员,全国人大代表。他在特高压领域创造了“中国精度”。

‌    精工铸器,突破“卡脖子”技术封锁。胡中辉面对我国首个百万伏特高压工程晋东南变电站支架焊装的技术困局,打破常规思维,连续30余次试验,研制出动平衡配重工装等创新工具,将加工精度控制在0.01毫米(头发丝的1/7),打破了发达国家技术垄断。他主导完成22项国家专利,攻克超深孔加工等300余项行业技术壁垒,创造的“高速对接尖刀”技术使生产效率提升25倍,累计为企业创效超亿元。‌

‌    匠心传承,培育高端制造生力军。他创新“实战+理论”培养模式,带出26名高徒,其中13人晋升高级技师,7人获评省级技术能手。其团队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斩获21项殊荣,锻造出平均年龄32岁的“青年工匠天团”。工作室累计攻克690项技术难题,创造经济价值7200万元,成为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孵化器。‌

          河南工人日报记者 卫静

实干创新筑匠梦

02.jpg

    全国劳动模范杨义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职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油气工艺研究院首席技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

    工作30年来,杨义兴凭着“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干一行就要精一行”的坚定信念和石油人的责任担当,默默地奋战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不懈的努力和骄人的业绩,不断谱写着石油建设新篇章。他先后参加了11个油田的开发建设,完成36个创新项目、授权国家专利37项、省部级创新成果39项。

    在井下作业中,杨义兴练就了窥探地表3000米以下的“火眼金睛”和在直径12.4厘米超狭小空间做“手术”的灵巧双手,形成了“捞、磨、钻、铣、套”等140余项特色工具,解决“卡脖子”难题130多个,指导一线井下作业日常难题3000多个,挽回经济损失6200余万元,被业内誉为“西北打捞王”,并在国内核心期刊、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    

                甘肃工人报记者 胡江

铸就强劲“中国心”

03.jpg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孟祥忠,是中国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新乡航空 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他出生于1969年12月,1988年11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技学历,还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 表,中国工会十七大、十八大代表 。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也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孟祥忠用双手打磨极致、以匠心护航国之重器。这双手,能判断头发丝直径1/70的误差,堪比精密仪器;这双手,挑战“零缺陷”制造,护航国之重器翱翔蓝天。

    空中加油技术向来是航空领域密不示人的核心机密,以前燃油系统配套的航空大直径高压球阀的加工技术一直被国外封锁。孟祥忠带领团队从手工打磨一步步推进,经历4年时间,5次技术迭代,终于研发出被业内称为“最轻、最圆、最亮”的高压球阀加工技术,实现了高温高压高转速下的可靠持久运转。

    孟祥忠在突破国际技术壁垒后,并没有止步。作为2024年全国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对象,今年他把这个课题带到了清华大学,他要带领团队向“零缺陷”制造高地发起冲击。零误差就是他的目标。

                  河南工人日报记者 王铮

科技报国赤子心

04.jpg

    全国先进工作者张永胜,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委员,研究员。他扎根西北24年,心怀国家,勇担重任。

    自2001年工作起,张永胜瞄准摩擦和润滑领域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科研,带领团队主持20余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在高性能润滑与密封材料研究上成果丰硕,提出严苛环境服役高温润滑材料多尺度设计新原理,攻克高温、高速润滑材料设计与制备等关键技术,解决传统材料无法快速响应温度变化难题。

    研制出航空发动机密封系统模拟平台等关键设备,突破极端工况下润滑与密封性能评价难题。其团队发展了宽温域极端环境服役陶瓷润滑材料等三大系列10种技术,解决多项高技术装备运动部件润滑与密封难题,为我国高端装备发展贡献突出。

    相关工作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制定国家标准3项、企业标准6项。他从普通科研骨干成长为“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时也重视人才培养,培养研究生近30名,积极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推动了行业发展。

                甘肃工人报记者 胡江

指尖上的精度

05.jpg

    夏复山,中国航发首席技能专家,入职30多年练就一手精湛的钳工技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陕西省十大杰出工人”等十多项荣誉称号。

    他是钳工及磨工双料技师,为了提高测具工装的装配质量和装配效率,自学三坐标检测测量技术,将钳工、磨工以及三坐标检测测量技巧巧妙结合,解决了叶片测具装配过程中的加工难题,简化了装配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5年,公司成立以夏复山为带头人的“工具制造劳模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攻克多项科研技术难关。他参与完成的“叶片喉道面积数字化测量技术”重点攻关项目使测量检测效率提升10倍以上,测量方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夏复山创立“三训结合”的培训体系,为企业培养人才。通过“如何做好工具钳工”和“空间角度的计算”等专题培训,为班组青工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先后培养出14名钳工骨干,这些骨干在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上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劳动者报记者 唐玉洁

车刀雕琢匠心路

06.jpg

    扎根煤炭科技一线20多年,全国劳动模范李浩儒凭借卓越技术创新一次次改写行业纪录,成为同事心中“有困难就找李大师”的标杆。李浩儒攻克煤矿随钻测量钻具尼龙接头深孔加工难题,设计钻镗一体刀具助企业创世界纪录,参与钻杆研制带来超亿元经济效益。

    2015年,李浩儒创新工作室成立,打破工种壁垒,聚合多工种协同。他期望青年技工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兼顾传统与新技能。面对智能制造浪潮,他干劲满满,传承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的坚守,融入智能技术创新,让匠心与智造深度融合。

    如今,他主持或参与 30余项科技创新,获 8项专利。他积极传帮带,培养 12名技能骨干,工作室荣誉加身。从“爱琢磨”新人到行业工匠,李浩儒用20多年诠释:匠心是“绝活”,创新是明灯。                   

                          劳动者报记者 申美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