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所指 匠心所至
——记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骆晓
在纵横交错的城市地下,有一群用匠心编织城市脉络的“地铁美容师”。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共产党员骆晓,就是其中一员。每当重温入党誓词,骆晓都会想起9年前那个庄严的时刻。
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到项目总工程师,从青涩的大学毕业生到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技术专家,骆晓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在轨道交通建设一线,用创新破解难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师傅引路入党信念坚
2011年大学毕业的骆晓来到了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从最基础的技术员做起。“最开始是在项目上帮忙复印资料,通过一点一滴积累,我逐渐了解了动力照明、给排水及消防、通风空调等各个专业,慢慢就把各专业串成了知识体系,这为我后来成为总工程师打下了坚实基础。”回忆起刚入职时的那段经历,骆晓依旧心怀感恩。
在骆晓向党组织靠拢的过程中,甄备战既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也是他的思想引路人。作为公司老物资员,甄备战管理着一个工程里上万件材料,他对每一种零件的使用范围以及数量都了然于心。“师傅想尽办法为公司降本增效,从他身上学到的经验,直到现在仍然贯穿在我的工作中。”骆晓说,“省一个螺丝帽两毛钱”的精细作风,让他明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藏在万千材料的毫厘之间。
2016年6月8日,高考落幕的钟声里,骆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千万考生交出了高考答卷,而我用宣誓回应了党的召唤。”
创新为刃破解技术难题
作为技术工程师,骆晓常年奔走在各个项目现场。2013年,无锡地铁一号线三阳广场项目现场,骆晓发现工人在向顶面打孔时,管线越密集的地方施工难度越大,有些地方甚至无法打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骆晓发明了一种“升降式自动打孔装置”。“这项发明既能达到节能的目的,也能防止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登高跌落的风险。那是我发明的第一个专利。”说起这项专利,骆晓脸上满是自豪。
正是这种扎根一线的作风,让骆晓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2023年夏天,多地地铁隧道因高温和粉尘堆积引发火灾的新闻引起了他的警觉。一连几周,他顶着酷暑深入隧道,仔细检查每一个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最终发明了“地铁站隧道用火灾预警风机”。这项创新实现了隧道内进气和排气独立运行,能快速处理列车运行产生的热量和灰尘,并对温度升高点进行快速捕捉,及时扑灭燃点,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发生。这项发明不仅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还在多个地铁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
在绍兴地铁项目建设中,针对华东地区地下水矿物质含量高易堵塞管道的问题,骆晓牵头发明了“管道中用于改善流体流动的装置”。“这就像给管道装上了一个‘滤物兜’,在废水进入管道前,对污水进行分流,使检修人员能在设备间轻松处理堵塞问题,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骆晓说,每个创新都来自现场需求。在无锡地铁建设中,作为全亚洲最大的一次性成型地铁站,骆晓的施工图铺满整间办公室。面对27个出入口的复杂工程,凌晨一点时常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深耕岗位14年,他先后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这些创新成果不仅解决了实际施工难题,更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8760小时的安全守护者
无论在哪个项目,不管担任什么岗位,骆晓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党员就是要冲锋在前,时刻起到带头作用。”2022年夏天,参建某地铁站施工现场突发险情,相邻工地雨水倒灌。“党员往前冲!”骆晓带领突击队用身体抵住沙袋,从清晨7点到下午2点,在齐腰深的水中奋战7小时筑起防水坝。“当时就想着水要是灌进隧道,损失就大了,其他工人看见党员冲上去了,都加入了进来。”最终,骆晓带领工人们成功抵御了险情。
“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骆晓深知党建在项目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23年,在担任绍兴地铁机电安装项目党支部副书记期间,积极推动联合创建“8760”党建联建品牌,通过建立8项联建机制、组织7个特色活动、结对6支作业队伍,确保项目实现365天(8760小时)安全生产“零事故”。
全媒体记者 骆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