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秦腔传承密码,青春力量助力非遗焕新声

来源:张九权 邓思怡 浏览: 10

    7月14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剧团,开展以“古意唤新声,薪火新相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沉浸式体验、专业讲解与深入访谈,实践团成员不仅感受到秦腔艺术的独特韵味,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与创新路径有了深刻认知。

    实践团成员首先参观了剧团的排练厅、戏服陈列室和道具库房。工作人员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剧团自1951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了其在非遗保护中的探索成果。

    “洋县剧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县剧团行政办公室主任、演员薛博表示,“我们曾用名‘新民剧社’,1952年改唱秦腔,1954年正式更名为洋县人民剧团。” 他详细介绍了剧团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剧目和获奖情况。

    在戏服陈列室,洋县剧团党支部书记、团长张文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秦腔戏服文化课。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二度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东桥老师的徒弟,张文剑在秦腔表演领域有着深厚造诣。

    “秦腔戏服是角色身份与性格的重要载体,具有严格的程式性。”张文剑一边讲解,一边邀请同学试穿体验。他逐一展示了不同角色所穿的服饰,并从材质、纹饰、颜色等方面解析其背后的文化寓意:“比如这件蟒袍,象征着权力和威严代表将士出征时的英勇气概。”

    在交流访谈环节,实践团成员分别对张文剑和薛博进行了深入交流。面对秦腔传承面临的挑战,张文剑坦言:“现在愿意学戏的年轻人不多,剧团正在尝试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经典片段,并与高校合作培养青年观众。”

    薛博提到,针对年轻演员流失问题:“我们建立了‘双轨制’演出体系,既保留传统剧目的原汁原味,又尝试融入现代元素吸引年轻观众。同时,我们也在尝试与高校合作开展秦腔人才培养计划,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实践团成员还就“数字化传承”与两位传承人展开探讨。实践团成员李同学表示:“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不仅是保护技艺,更是用创新思维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责任成为非遗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张九权 邓思怡)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