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活”起来
当孔雀在花海中振翅欲飞,当22米的农耕画卷在脚下流动。这座47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里,近2000件非遗珍宝正诉说着三秦大地的千年故事......这座于2025年6月10日正式开放的省级重点文化工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以“秦韵千年·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将三秦大地的人文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今天就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焕新吧!
四大展陈,一眼千年
“我觉得特别震撼,特别美”“可以学到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的游客说道。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规划了展陈区与功能区两大核心板块,其中展陈区以“秦蕴、秦艺、秦工、秦风”四大主题展开三秦非遗画卷。“秦蕴”展区里,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与陕西方言民谚交织。伸手触碰悬挂的方言灯牌,地道的陕西方言民谣瞬间入耳,让参观者秒变“陕西话十级选手”。“秦艺”区域则是视觉盛宴。一米高的凤翔泥塑大坐虎威风凛凛,旁边的皮影戏正在光影中演绎着“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传奇。戴上耳机聆听西安鼓乐,闭眼瞬间仿佛置身黄土高坡。记者走到“秦工”区,展示了璀璨多姿的手工技艺,有传统医药、非遗陶瓷技艺、编织技艺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工匠们出类拔萃的巧思与技艺。最打动人心的是“秦风”区长22米长的安塞农民画《农耕四季》。画卷生动展现了三秦大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命律动,黄土高原的质朴与热烈在色彩奔放的笔触中流淌。
古老技艺触手可及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以50处MR混合现实技术互动点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最令人惊叹的是“张氏风筝制作技艺”展区,当记者转动展柜前的转轮,齿轮组即刻驱动内部的“风力模拟系统”。随着转速变化,展柜中的风筝动态展现出不同风力下的飞行姿态。在数智体验区,超大环形屏幕构成360度沉浸空间。站在其中,陕北秧歌的舞步在脚下延伸,安塞腰鼓的声浪在耳边回荡,非遗文化以数字化形式形成包围式的震撼体验。石雕展区的互动装置则清晰展示石狮子从石料、雏形、修型到精雕的四个阶段,配合全息投影的雕刻技法演示,让古老技艺变得触手可及......
把非遗“带回家”
“研学区目前有三个教室,我们将不定期地举办研学授课,再往后走还有一个临展区,现在第一个展览就是四大名绣,大家都可以近距离地参观欣赏。”陕西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陈亚平说道。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标志性里程碑,该中心不仅展示非遗,更通过丰富活动让公众参与非遗传承。记者走进“丝路绝技锦绣华裳”传统手工技艺展,里面汇集了苏绣、苗绣、湘绣、粤绣、壮锦、秦绣等织锦精品。绣品以丝线为墨,通过丰富的针法与色彩,将刺绣艺术完美地呈现。
不远处,一群孩子正围着动态风筝装置兴奋地转动轮盘,齿轮带动绸布翅膀上下翻飞。几位银发老人跟着陕北民歌的节奏轻摆身体,嘴角含笑。传统与科技在此刻完美交融,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在互动体验中延续。在这里触摸三秦千年脉络,对话历史文明长歌,从陕西到全国,从传统到未来,非遗不是橱窗里的记忆,而是在我们手里继续生长的文明。
全媒体记者 赵炜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