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工地上的“清凉守护”
七月的西安热浪滚滚,气象部门连续多日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在这片被热浪炙烤的土地上,城市的建设者奋战在岗位。边家村工人文化宫新建项目的钢筋丛林间、长安区贾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繁忙工区里,以及姜仁锦荟城项目拔地而起的楼宇轮廓中,无数身影仍在与烈日争分夺秒。如何在高悬的骄阳下保障这些城市建设者的安全与健康,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智慧工地破解高温困局
高温是施工效率的无形杀手,更是工人健康的巨大威胁。在传统人力应对之外,科技的智慧正悄然融入工地的每一寸肌理。
“以前晌午头干活,钢筋烫手,热得喘气都费劲。”边家村工人文化宫项目工地上,来自周至的焊工寇师傅抹了把汗,指向头顶,“现在不一样了,你看那喷淋一开,真跟下小雨似的,身上立马就凉快不少,灰也少了。”他所说的,是三个项目工地均已普及的高杆喷淋系统。数米高的喷淋装置定时启动,细密水雾在工地上方织出一片清凉帷幕,所及之处,不仅有效地抑制了扬尘,更在局部范围降低了地表温度,增加了空气湿度。
姜仁锦荟城项目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前沿的自动化领域。在主体施工区域,一台地坪研磨机器人正通过激光雷达扫描识别出墙、柱等物体位置,进行自我实时定位、自主导航、自动路径规划,实现全自动研磨作业。“这家伙可是高温天的‘劳模’!”项目经理雷工介绍时带着自豪,“它不怕晒、不知疲倦,效率是人工的数倍。更重要的是,它能代替工友在温度最高、最易中暑的时段,完成部分高强度、高暴露的工序。”智能科技的深度介入,正成为突破高温环境桎梏的关键力量。这些“钢铁工友”在极端天气下稳定输出,既保障了工程节点,也显著降低了部分工种的直接热暴露风险。
制度关怀构筑“清凉防线”
科技提供了坚实的硬支撑,而由制度与人心构筑的软环境,则形成了抵御酷暑的深层防线。
“时间调了,早上六点开工,干到十点来钟太阳毒了就收工。中午最热那三四小时,强制休息!”在贾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忙碌的塔吊指挥文聪慧对“抓两头、歇中间”的作息调整深有感触,“别小看避开正午这三四个钟头,真是救命的!”科学的作息调整,是三个项目工地的共同底线。
休息时间到,贾里村项目的工人们纷纷走向散布在工地各处的6个休息亭。亭内桌椅洁净,24小时供应的开水、凉水触手可及,自动售卖机提供平价冷饮、方便面。不远处的工地食堂里,空调送出习习凉风,大盆切好的西瓜免费无限量供应。“食堂有空调,还能吃上免费西瓜,晌午头再踏踏实实眯一觉,下午干活都有劲了。”抹灰工老刘满足地说。
工地不仅有集中避暑地,更为每位工人配备“清凉包”。“工地上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药品一应俱全,每个班组开工前必领,随时补充。绿豆汤这些更是全天不断供。”陕建八建集团西安市边家村工人文化宫新建项目负责人彭康展示着记录:“入夏前6月初工地就组织了全员高温体检,筛选出重点关照对象。每周的安全培训,高温防护、中暑识别和急救是铁打的内容。”
工会“娘家人”送来清凉关爱
在科技与制度为建筑工人筑起防暑屏障的同时,西安市总工会以“娘家人”的身份,将清凉关怀直接送到炙热的施工一线。6月10日,西安市总工会“匠心筑梦新时代,清凉护航劳动者”夏季送清凉专项慰问活动正式启动。截至7月22日,全市工会走访企业和工地1080家,慰问职工35147人次。
“工会送的不只是物品,更是被惦记的温暖。”砌筑工王师傅的话道出了许多工友的心声。这份来自“娘家人”的牵挂,正化作西安建设者们战高温、保进度的源源动力。
日影西斜,热浪尚未完全退却。结束了一天辛劳的工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休息亭里。年轻的瓦工小陈灌了一大碗绿豆汤,满足地舒了口气:“天是热得邪乎,但该有的保障都有,心里踏实,干活也稳当。”
连续的高温,是对城市运转的极限考验,更是对劳动保护成色的直接检验。在西安的建筑工地上,科技之力、人文之心正相互交织,为挥汗如雨的建设者努力撑起一片“清凉绿洲”。高温下的劳动保护,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良心,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感谢这群用脊梁撑起城市的人,也呼吁更多企业将“高温权益”落到实处。
全媒体记者 裴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