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点燃夏日经济新活力
连日来,西安持续高温,然而比气温更“热”的,是蓬勃迸发的夏日经济活力——从清凉家电卖到断货,到夜间商圈人头攒动;从秦岭脚下农家乐一房难求,到外卖小哥穿梭不停。高温非但没有抑制消费热情,反而让西安的夏日经济在热浪中“火力全开”。
清凉经济:降温需求点燃消费市场
高温炙烤下,“清凉消费”成为市场核心驱动力,带动家电销量迎来爆发式增长。
7月26日,在西安李家村万达美的电器柜台,销售员刘静正忙着给顾客介绍空调性能,额角的汗珠来不及擦。“最近这温度一天比一天高,来买空调的人排着队,光今天上午就接了8单,比平时多了一倍还多。”
据了解,除了空调等“大家伙”,手持小风扇、挂脖式冷风机、便携式空调扇等“轻量级”降温神器同样成了抢手货。
在西安赛格国际购物中心一家数码店,店员小张展示着热销的迷你风扇:“这几天日均能卖100多个,年轻人逛街揣一个在包里,走哪都能吹上凉风,学生和上班族买的最多。”
为抓住这波热潮,不少商家同步推出“以旧换新立减300元”“24小时极速安装”等服务,用更贴心的体验撬动市场,让清凉经济持续升温。
消暑美食市场的热度丝毫不输家电。在西安秋林公司,浆水鱼鱼店前的队伍从店门口排到了走廊拐角,酸香的汤汁混着冰块的凉意,成了市民对抗高温的美食。
“一天能卖500多碗,从早上10点开门到晚上8点,就没断过人。”店主王师傅一边麻利地往碗里加冰一边说,“不少人专门从高新、曲江跑过来,就为这口酸凉,吃完说‘比吹空调还舒坦’。”
紧邻秋林公司的茶饮门店,冰柜里的冰淇淋桶换得比往常勤三倍。“正午12点到下午3点,队伍能排到马路上,两位收银员手都酸了。”店长李超擦着汗说,冰淇淋、冰柠檬水、圣代是“三大顶流”,单日销量突破3000杯。
外卖平台上,“冰镇”“加冰”等关键词搜索量激增,凉饮成了市民出行的“标配装备”。
夜经济:夏夜变身消费主场
“白天出门像‘烤红薯’,傍晚才敢‘解封’。”市民樊明远的调侃道出了许多人的生活节奏。
7月26日17时,西安开元商城、大悦城等商场迎来客流小高峰,空调冷风扑面而来,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在室内游乐场嬉戏,或是在餐饮区点杯冰饮闲聊。
“商场里凉快,既能遛娃又能逛街,晚饭直接在这儿解决,一举多得。”樊明远说,他家每周至少来两次,上周末在商场餐饮消费了近800元。
当夜幕降临,西安的“夜活力”被点燃。晚上10时的大唐不夜城,灯火璀璨如白昼,穿汉服的姑娘们摇着团扇漫步,街头歌手的吉他声混着冰镇酸梅汤的叫卖,汇成热闹的夏夜交响曲。
“白天温度太高不敢出门,晚上温度降下来正好逛逛,看演出、吃夜宵,玩到凌晨都不想回。”来自咸阳的游客张婷正和朋友举着文创雪糕拍照,她们刚在大悦城吃了火锅,又转到不夜城打卡,“晚上消费比白天多,光文创和小吃就花了500多元。”
为接住这波夜间消费潮,西安各大商圈纷纷延长营业时间至凌晨。西安骡马市步行街推出“夏夜美食节”,烤肉、冰粉、小龙虾摊前烟火升腾;老城根Gpark的精酿啤酒节上,年轻人围坐在一起碰杯,泡沫溅在T恤上也不在意;砂之船奥莱的“夜场折扣”吸引了大批市民,服饰、运动品牌店的试衣间前排起长队。
数据显示,入夏以来西安夜间消费额同比增长35%,餐饮、零售、娱乐等业态在夜色中持续“吸金”。
避暑经济:激发消费动能
西安背靠秦岭的“天然空调”,让“进山避暑”成了市民夏日的“固定动作”。每逢周末,沣峪口、子午峪等进山路段便排起长龙,私家车绵延数公里。
在沣峪口一家农家乐,老板陈大姐正忙着给客人端冰镇西瓜:“周六周日能接待200多人,客房提前一周就订满了,城里来的客人早上爬山、下午在水里摸鱼,晚上吃个柴火鸡,说‘山里比城里低10℃,晚上睡觉还得盖薄被’。”
她算了笔账,入夏后每月收入比平时翻了两番,连周边卖山货、租水枪的摊位都跟着红火起来。
蜜雪冰城店长李超说:“最近外卖占比从30%涨到60%,最远的订单来自20公里外的小区,备注里全是‘尽快送,冰别化’。”
不止饮品,数据显示,西安夏日外卖订单中,凉皮、肉夹馍等小吃同比增长45%,生鲜果蔬订单量激增70%,“上午下单买菜,中午吹着空调做饭,下午点杯冰饮追剧”成了不少人的日常,“宅经济”在高温天里持续释放潜力。
这些因暑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让市民游客找到了对抗高温的“打开方式”,书写着夏日经济的“火热”篇章。
(石喻涵 史婉婷 何文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