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区总:书写新时代“娘家人”答卷

来源:全媒体记者 骆红燕 浏览: 1

    劳模工匠走进课堂,用鲜活的故事传递精神力量;裁前调解工作室里,工作人员暖心化解纠纷;夜幕降临时,职工夜校瑜伽课上学员们放松身心……这些生动场景,正是西安市灞桥区总工会以职工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模式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创新实践正在灞桥区总工会的各个服务领域落地开花。

    近年来,灞桥区总工会多措并举,走进校园、企业,传递劳模精神;构建多元服务体系,破解劳动关系治理难题;打造职工夜校,丰富职工业余生活,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工会服务职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打造特色思政教育

   今年年初,灞桥区劳模工匠进校园邀请全国劳动模范黄云娜、陕西省劳动模范陈静等走进西安铁道职业学校宣讲,推动劳模精神融入学校思政教育体系。

    这样的场景在灞桥区各学校不断上演。5月29日,全国先进工作者王排、陕西省劳动模范刘胜妮等走进西安市半坡初级中学,为300余名师生带来一场精神盛宴。王排讲述的从警经历让学生们肃然起敬,刘胜妮分享的护理故事让同学们感受到医者仁心。他们的故事为学生们成长注入精神动力。

    “如何识别燃气管线隐蔽风险?突发泄漏如何科学处置?”这一幕发生在7月24日,灞桥区“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中。在西蓝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市城管支队灞桥大队副大队长樊征为企业员工带来了一场燃气安全专题宣讲,将数十年实战经验转化为易懂实用的“安全宝典”,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灞桥区总工会创新工作方式,将劳模工匠请进校园课堂、企业车间,通过事迹宣讲、技能传授、现场指导等形式,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用专业技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多元共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公司经营困难,明天不用来了。”一条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职工柳某陷入茫然。未签合同、未缴社保、无补偿解雇……这是许多基层劳动者遭遇困境时面临的问题。在灞桥区总工会指导下,一场裁前调解让柳某的权益得到保障,这是灞桥区总工会创新打造基层劳动关系服务新模式的真实缩影。

    在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50余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里集聚发展。复杂的用工关系使得劳动争议时有发生,而传统的维权程序往往让职工望而却步。面对这一难题,灞桥区总工会联合法院、人社、司法等部门,创新成立了“职企无讼解纷云站”,打造出西安市首个“无讼园区”。开辟了“调解工作数字化应用场景”,以现代化信息手段,提供在线调解、法律咨询、仲裁申请等多项服务,打通了职工维权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线上智能化+线下网格化’的运作模式,解纷云站与园区企业建立起直通车机制,职工只需通过视频连线就能申请调解或咨询法律问题,大大降低了维权成本。”灞桥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数据显示,自2023年运行以来,解纷云站已累计解答群众咨询1000余人次,成功调解劳动争议案件395件,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近600万元。这一创新做法不仅入选陕西省工会创新工作案例,更在全国工会法律工作会议上作为先进经验进行推广。

八小时外的“精神加油站”

    灞桥区总工会聚焦职工“下班后去哪儿”的现实痛点,打造职工夜校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职工生活品质。

    纺织城艺术区内,搏击课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博润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室里,学员们正聚精会神地学习AI应用技能;臻园阳光社区的排练厅里,职工话剧社的成员们正在紧张排练……这些生动场景,正是灞桥区总工会创新打造的职工夜校带来的新变化。

    在空间布局上,灞桥区总工会利用辖区内的纺织城艺术区、社区活动中心等场地资源,构建起“15分钟通勤圈学习站点”,确保职工下班后能便捷抵达。同时推出“职工点单—工会派单—讲师接单—学员评单”机制,根据调查结果,动态调整课程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共有20多个门类可供职工选择。既有书法、绘画、羽毛球、舞蹈、瑜伽等普惠课程;也有AI应用、短视频制作、电商直播等技能课程;还有非遗手作、手风琴等特色课程。各门课程还分别开设基础班、提升班,满足职工不同层次需求。

    灞桥区职工夜校不仅注重课堂效果,更重视课后延续。每个班级都配备“双班主任”。专业教师负责授课,工会干部担任社群运营官,通过组建读书会、羽毛球俱乐部等活动,将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延续到日常生活中。今年截至目前,职工夜校已开办6期,开课400余节,服务超过2万人次。

    从素质提升到权益维护,从线上调解到线下夜校,灞桥区总工会正以坚实的步伐,书写着新时代服务职工的精彩答卷。

                    全媒体记者 骆红燕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