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金点子”变身治理“金钥匙”
——记碑林区白庙社区书记薄少飞
在西安市碑林区白庙社区的街巷,总有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时而与路边的老人攀谈,时而在服务站给居民答疑解惑,时而又带领志愿者走进困难群众家中。她就是碑林区白庙社区的党委书记薄少飞。
把“心事”当“大事”
“社区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都是千家万户的心事。只有把群众的‘心事’当成‘大事’办,才能真心换真情。”这是薄少飞13年群众工作的宝贵经验。
2022年底,超万人的白庙社区拆分后,薄少飞任新白庙社区书记。4240多户居民的喜怒哀乐是她工作的重点,176名残疾人和39名低保户更是心头牵挂。
一次走访中,薄少飞遇到失去双亲的潘家两兄弟。9岁的欢欢和6岁的乐乐在2018年、2020年丧亲,随肢残姥爷和姥姥生活。姥爷无法劳动,仅靠姥姥打零工过日子,尽管家里领到低保但日子仍旧拮据。“欢欢本就因牙齿外翻自卑,这几年更是不爱说话。我看着心急,但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没办!”潘姥姥向这位“新”书记道出一家人的心病。孩子父母去世后,他们的监护权始终未定,导致孤儿补助迟迟无法申领。
“孩子不能等,政策更不能悬!”走访结束,薄少飞立即召集社区干部梳理情况,与民政局沟通政策细节。她以孩子成长健康为切入点,促进双方亲属快速确定了姥姥的监护权,并协助他们准备材料、办手续。联系爱心企业为欢欢矫牙,让兄弟俩学乐高……当孩子们重展笑容,潘姥姥红了眼眶,她说:“薄书记,几年了,我终于能睡个踏实觉!”
这件事让薄少飞更坚定,“社区兜底服务” 要落地,就得把温暖藏在民生细节里。她组织两委班子定方案,在11个小区和13个院落建楼长制、设邻里服务站,以党员引领成立移动服务队,确保第一时间了解民需,个性化帮扶,全方位关怀。
去年,肢体残疾的戴阿姨家楼口新增一台蓝色的水箱,让靠抓防护栏上楼的她出行困难。薄少飞得知后,当即组织勘察,对接爱心企业加装防滑扶手,志愿者全程跟进,两天就解决了戴阿姨的出行“大事”。
党群间架起信任桥梁
“社区工作人员少,事务多,必须发动更多力量。” 白庙社区拆分后,下辖的11个小区和13个院子多为老旧小区,水改、物业矛盾、无障碍改造等问题层出不穷。2024年底,白云小区3号院地下水管破裂,急需修缮,可居民因与自来水公司存在水费拖欠纠纷,对水改抵触情绪强烈,致使工程停滞不前。
“水改落实后,水质能大幅提升,以后打开水龙头,再也不会流出黄浊的水了。”“水改后实行先购水后使用,既不会欠费,也不用担心水管跑冒滴漏。”……寒冬中,薄少飞和各楼栋长牵头,组建了一支由资深老党员楼栋长等组成的攻坚团队。他们凭借多年对邻里的了解,挨家挨户算细账、讲利弊。
针对阻碍水改进程的关键问题,薄少飞带领大家根据每户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逐个击破难题。同时,广泛收集居民对院落管理的意见建议,经过充分沟通交流,逐渐在群众中达成共识。最终在春节期间让329户居民用上清澈干净的饮用水。“只有让党员干部走到居民中,才能真切听到群众的心声。”此后,薄少飞把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当作党员干部的“练兵场”,定期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开展环境整治、助老助残、法律宣传、走访慰问等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一次次服务中,党员与群众间架起了信任桥梁。
“百妙锦囊”的神奇变身
近两年,薄少飞带领社区党员干部创新工作方法,扩大服务范围,陆续推出“银龄妙学”“五敲五送”“妙趣书屋”等针对不同群体的社区服务项目,让9800名居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今年,社区推行了“百妙锦囊”人民建议征集机制,让居民的热情空前高涨。
白云小区6号楼南侧绿地,曾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由于缺乏物业有效管理,改善小区环境成了难题。居民郭阿姨通过“百妙锦囊”征集平台,提出“变荒地为菜园”的创意建议。
薄少飞收到建议后,迅速与小区自管办召开会议商讨,并通过张贴改造公示、制作调查问卷入户调研等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最终,小区制定出“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倡导绿色种植”“认领者定期打理菜园,收成后及时清理地块”等耕种绿色公约。并设立奖惩机制,对精心打理、种植成果好的居民给予奖励,对闲置荒废地块则收回重新分配。不久,当初的荒地在10户居民的认领下,种上了辣椒、青菜等,长势喜人。
“自建议征集推行以来,我们共收集建议 258条,解决240条,办结率达93%。”薄少飞提及这些涉及社区环境美化、公共设施改善、文化活动丰富的群众建议,满脸自豪与欣慰。她说,这些被采纳的“金点子”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社区探索治理新模式、新路径的“金钥匙”。
当前,白庙社区的党员干部正携手群众,为打造充满温情与活力的社区新家园而共同努力。
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