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梅的二十载山村行医路

——记西安市蓝田县辋川镇锡水洞村卫生室村医李艳梅

来源:全媒体记者 臧慧 实习生 于晨 浏览: 2

111.jpg

    在通往蓝田辋川溶洞景区的路上,山清水秀,鸟叫蝉鸣,潺潺溪水流过,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不宽的乡间小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路的一旁,有间不起眼的卫生所——辋川镇锡水洞村卫生室。

    这就是李艳梅所在的村卫生所。二十二年如一日,李艳梅扎根在这里,给了锡水洞村及周边村民最踏实的健康保障。而一声“梅梅”,也让她和村民们成为了彼此最信赖的亲人。

那个走出大山的女子

又回来了

    1981年,李艳梅出生在蓝田县辋川镇锡水洞村。在她童年的记忆里,村上的人看病需要跋山涉水到十几里外的村子才能看上病,甚至有人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失去生命。这些刻骨铭心的场景,在她心中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后来,从西安市卫校毕业后,李艳梅进入咸阳市一家医院工作。偶然得知村上老村医去世,村里陷入缺医困境时,她毅然辞去城市医院工作,准备回到家乡开个卫生室。

    “当时很多村里人说我在这待不住,都说年轻人谁能在这山里头待着。”面对质疑,李艳梅没有辩解,只是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

    如今锡水洞村卫生室所在的地址,就是当年老村医行医的原址。当李艳梅再次来到这间老房子后,她自己动手对房屋进行了简单的修缮。就这样,李艳梅返乡投身农村卫生医疗事业,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承担起了村民就医、计划免疫、疫苗接种以及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我是喝着家乡的水长大的,乡亲们的健康,我得管一辈子。”这一管,就坚守了20多个年头,卫生室从最初的10平方米扩建到近百平方米,设施也日益完善。而李艳梅也从青春少女,成为村民们离不开的“健康守护人”。

山间里的移动“120”

    锡水洞村卫生室里,仅有李艳梅一名医生,她的手机常年24小时开机,没有上下班时间。每天清晨,经常天不亮就有人来看病,身兼医生、护士、药师工作于一身的李艳梅就开始忙碌起来。而一声“梅梅”,则是李艳梅和乡亲们的“暗号”。

    “梅梅,我最近腿有点疼,你看一下咋回事。”“长时间没来梅梅这了,我来转一下。”“梅梅,我来测一下血压”……诊室里,村民们的呼唤声此起彼伏,梅梅则一边热情招呼,一边细致询问病情。当行动不便的村民打来电话,李艳梅安顿好卫生室的病人后,立即挎起药箱赶往村民家中。

    李艳梅印象中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寒冬深夜十一点多,卫生室大门被急促敲响。原来,是村里王老太太的老伴突发高烧,李艳梅闻声而起,披上大衣、提起药箱一路小跑赶去。测温、喂药、观察,等病人体温降下来时已是凌晨三点多。“老人要送我,当时下着雪,万一摔咧咋办?虽然我一个人走夜路确实害怕,但还是硬着头皮走回来了。”李艳梅回忆道。

    对困难村民,李艳梅更是倾注了特别的关爱。村民王明(化名)的母亲患有高血压、脑梗,卧床五六年,李艳梅就定期上门免费测血压、送药,帮助清洗身体、翻身,防止褥疮发生;独居老人武英(化名)饱受倒睫困扰,睫毛扎得眼球肿胀流泪,李艳梅每两周定期上门为老人拔睫毛……

    在这里,李艳梅陪伴白发老人安度晚年,见证村里孩童长大成人,“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一直在这里”的承诺,始终如一。

药箱里的坚守

    与锡水洞村毗邻的六郎关村因交通不便、缺少村医曾多年医疗资源匮乏。“当时就想着我年轻,让我去,”就这样,李艳梅主动承担起两个村子的医疗重任。

    去六郎关村有两条路,一条硬化路狭窄难行,往返100多里;另外一条羊肠小道需步行四五个小时,沿途荒草丛生,偶有野兽出没。但她坚持每周走一次,“病人等着我,路再难也要走。”李艳梅说,这条路她走了十多年。

    第一次去六郎关村,李艳梅在走访中发现,这里不仅生活条件有限,因为地处偏远,很多孩子连最基础的接种疫苗都难以实现。于是李艳梅和村民们约定好,每个周六的上午,在哪一户村民家门口等着。无论刮风下雨,李艳梅从未爽约。

    不仅如此,李艳梅还为锡水洞村与六郎关村的117名老人、72名高血压病人、29名糖尿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并纳入慢病管理,定期上门随访一次。

    “梅梅,我的血糖怎么样呀?”“梅梅,这么晚还没下班啊?”每次就诊,李艳梅都会结合村民的健康状况给予针对性指导,定期普及健康知识,不断增强大家的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水平。当被问累不累时,她总笑着说:“我这点累不算啥,村民健康地生活,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22年的默默坚守,李艳梅不仅得到了村民们的赞誉,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在今年的医师节来临之际,李艳梅被授予“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

全媒体记者 臧慧 实习生 于晨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