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让秦腔 “活” 在当下 擦亮古都文化名片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 8月20日,由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联合主办的“丝路秦声 千年回响”秦腔文化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在西安百年易俗社隆重举行。
据悉,近年来西安紧紧围绕“文化兴市”战略,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维度全力推动秦腔的传承与发展。自2023年起,市级专项补助资金提升至2550万元,区县院团补助增加至900万元,惠民演出每场补助标准翻倍至1.5万元。2024年,配套中省艺术基金超过1500万元,有力支持《陕北往事》《无字碑》等剧目荣获国家级奖项。
西安演艺集团通过“委培班+百年剧社传承”的创新模式,着力培养“00后”新生代演员,复排《三滴血》《双锦衣》等经典剧目,并推出《昭君行》《司马迁》等创新作品。易俗社、三意社积极探索“科技+文旅”深度融合,拍摄3D电影《三滴血》、4K数字电影《昭君行》,推出虚拟数字推介官“秦筱雅”;打造《易俗社·梨园夜》夜游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戏服穿戴、脸谱绘制;通过直播、竖屏微短剧《火焰驹》等新颖形式吸引年轻受众,易俗社抖音账号粉丝中30岁以下占比超过50%,单场直播观看量突破120万。
近3年来,西安累计开展秦腔惠民演出6000余场,覆盖易俗大剧院、社区广场等多个场所。周至县“乡村戏曲大舞台”、长安区“群众秦腔擂台赛”等基层活动吸引了超过5000名戏迷登台献艺,300万观众线上线下参与。下一步市文联将通过“三级联动”模式进一步扩大戏迷擂台赛规模,策划“名家走基层”“选手名家同台演”等互动活动,并依托新媒体打造“全媒矩阵”,开设“秦腔非遗集市”专栏。
文化旅游局将支持惠敏莉、侯红琴、张涛、杨升娟等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及资深表演艺术家设立“名师工作室”,通过“一带一”“一带多”等形式,实现秦腔艺术代代相承。每年选派优秀青年演员和骨干人才,前往北京、上海等文化艺术院校进修深造。推动秦腔院团与驻市院校设立“秦腔传承班”,采取定向委培等方式,为秦腔事业输送“科班”新苗。同时,在中小学和高校设立“秦腔社团”和“秦腔选修课”,使秦腔从“进校园”到“驻校园”,涵养秦腔艺术传承发展“土壤”。
下一步,西安将全面落实《西安市秦腔艺术保护发展实施意见》,推出更多精品剧目,并计划在易俗社街区、幸福林带广场等地增设10个惠民展演点。市文联计划通过“秦腔选修课”“秦腔社团”进校园,培养青少年受众;西安演艺集团则将携《无字碑》开启全国巡演,推动秦腔“走出去”。
本次发布会除政策解读、案例分享外,还现场进行了互动展演,组织媒体团实地观摩,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西安在秦腔艺术传承创新、惠民普及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