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秦腔 “潮” 起来
“父兄若死,马踏你楚国!”戏台上,饰演伍子胥的秦腔演员眼神凌厉,手持长弓起板开唱,高亢激越的唱腔引得全场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这一幕发生在西安市工人文化宫的惠民演出现场。这场《出棠邑》正是西安三意社的众多惠民剧目之一。自1895年成立至今,三意社立足自身传统底蕴,既坚守传统文化阵地,又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从形式到内容再到人才培养,三意社用行动书写出秦腔艺术的新答卷。
从戏台到“屏” 前
“各位戏迷朋友们,今天咱们唱《三滴血》里的‘虎口缘’选段。”镜头前,三意社青年演员周蓓调整好麦克风,熟练地和屏幕另一端的观众打招呼。这是三意社官方抖音号直播的日常场景——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却有演员们字正腔圆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身段;没有现场的观众群体,却能让天南海北的秦腔爱好者“云端”相聚。“传播方式的创新是推广秦腔艺术的关键。”西安三意社创作中心主任张崇学介绍道,“我们从2020年就开始直播演出,发布短视频。”
为了做好直播,剧团下了不少功夫:既有经典剧目选段演唱,也有“秦腔小课堂”,演员们会讲解唱腔技巧、身段手势背后的含义;直播团队还会根据观众留言调整曲目,观众点唱《周仁回府》,演员就临时加演;有人问“秦腔的梆子怎么打”,乐队老师就现场演示。
如今,三意社抖音账号已积累超21万粉丝,有观众在评论区留言:“小的时候不喜欢听戏,现在能听懂了,反而不觉得‘吵’了”。这种线上互动的模式,打破了三意社传统舞台形式,将互动性融入表演形式,让秦腔艺术从形式上“走”出新意。
《火焰驹》改编网络
微短剧“破”圈
“要想获得更多年轻受众群体,经典剧目需要重新编排成让年轻人看得懂、喜欢看。”谈及改编《火焰驹》为网络微短剧的初衷,西安三意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侯红琴直言。作为三意社的经典剧目,《火焰驹》讲述了忠臣后代李彦贵与黄桂英的爱情故事,全本演出时长近3小时,传统的叙事节奏对年轻观众来说有点“慢”。今年年初,三意社决定将其改编成网络微短剧,让经典内容以创新手段 “活”起来。
改编过程中,“守正”是底线——保留《火焰驹》的核心剧情、经典唱腔,“创新”是突破——将 3小时的剧情压缩成36集,每集2分钟左右,并凝练 20 段唱段,每段40秒左右;跳出传统叙事的单一性,以“权谋主线+爱情支线”复合叙事重构剧情脉络;不依赖哭腔的悲戚,转而用面部特写的细腻肌理叩击心灵,再以明快的叙事节奏,牵引观众沉浸其中,将《火焰驹》的精华剧情呈现出来。
4月25日,《火焰驹之烈焰不灭》网络微短剧首播,据西安文旅官方微博报道,该剧上线首日热度值突破1300万。网友“辉煌”留言:“全国首部,有创意。”
“把百年老戏改个‘轻巧身段’,说不定哪一声就唱进年轻人心里了” 张崇学说。
“一团一戏一梯队”
育出六成青年演员
除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外,三意社同时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成立了秦腔艺术传承研究中心,由总经理侯红琴担任主任,依托 130 年深厚发展底蕴,三意社以史上多位著名秦腔艺术家之名分别命名并成立了“秦腔苏(育民)派传承工作室”、“秦腔肖(玉玲)派传承工作室”、“秦腔王辅生传承工作室”和“三意社秦腔音乐传承工作室”以传承和弘扬秦腔艺术。并坚持“一团一戏一梯队”培养办法,每个演出团对应一个经典剧目让老中青演员同台,青年演员从配角做起,在演出中积累经验,逐步成长为主角。
演员张朋就是受益者,他曾经是舞台中“跑龙套”的兵卒,如今已在《出棠邑-拆书》中饰演伍子胥,“跟着前辈们同台,看他们怎么处理唱腔、怎么表现情绪,比单纯上课学得快”。如今,三意社 40 岁以下青年演员占比达60%,人才梯队的完善,让百年秦腔充满活力。
从剧场惠民演出到抖音直播,从经典剧目改编到网络微短剧,再到“一团一戏一梯队”培养,三意社把“守正”与“创新”的理念融入每一处实践细节。在陕西建设文化强省的进程中,三意社更以秦腔为笔,蘸取百年艺术积淀与当代创新活力,为陕西文化建设发展献上了自己的答卷。
全媒体记者 焦芃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