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守护“赶时间的人”
陕西为新就业群体撑好权益“保障伞”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被称为“外卖诗人”的饿了么骑手王计兵用这句诗歌,为以外卖骑手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勾勒出画像。“赶时间的人”的急难愁盼,是大国之大,也是大国之重。
去年,陕西对外公布了一组数据,显示陕西已有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网约货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约50万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组织1943个、会员19.64万人。
近年来,陕西在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上积极探索,用不断完善的制度和暖心举措,为他们撑好权益“保障伞”,让“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少了许多后顾之忧。
坦然面对生活
“我们都是‘赶时间的人’”
夏日的热浪裹着城市。7月的一天下午,在西安市雁塔区铁路新村小区门口,外卖骑手卢林阁结束了上午班次的订单配送。他摘下头盔,额头挂满汗珠。
“我在这一行干了8年,已经习惯了。”卢林阁抹了把汗,走进位于小区的美团配送站点准备休息。下午5点,他要再次骑上电动车穿梭于大街小巷。
今年41岁的卢林阁来自石泉县,此前一直在老家工作,开过大货车,也做过小生意。8年前,因为生意失败,卢林阁决定来西安闯荡,刚好可以多陪陪在西安上学的孩子。
许多外卖骑手都有与卢林阁类似的经历。他们被生活抛出了原来的“轨道”,又得尽力撑起生活。“很多骑手都有无奈,但生活不容易,仍然要跑起来挣钱供养家庭。”上述美团配送站点负责人苟少华坦言。
不少外卖骑手虽是无奈入行,但仍用微笑坦然面对生活。
入行时间久了,有外卖骑手给自己的工作总结出特点:四季无休,三餐不定,两脚不停,一心赚钱。
7月末,西安迎来高温天气。中午时分,38岁的外卖骑手冯天雷骑车驶过街道。
“天气越热,订单越多。现在还有高温补助,这个月的收入明显比之前高。”7月16日,冯天雷说,“干这一行的,大家都是为了多挣钱。上有老下有小,许多骑手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们都是‘赶时间的人’。”
之前参过军、入了党,也在老家河南做过买卖,后来生意失败,冯天雷只身来到西安,成为饿了么平台的一名外卖骑手。 因送单量高、服务优质,冯天雷被任命为队长,把自己的跑单心得倾囊传授给队员。
来西安7年,从“西漂”到安家,尤其是成为饿了么(西安)党支部的一员、化身“碑小骑”志愿网格员后,冯天雷通过参与城市共建共享,找到了归属感和获得感。
暖心服务
撑起温馨便利的“家”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相继建立,持续加强新就业群体管理服务,其中算法治理是重要内容。政策引导下,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不断对算法进行调整优化。
算法优化后,外卖骑手的配送时间宽裕了不少。当算法有了温度,卢林阁的配送多了些从容。“现在,送餐不需要像原来那样着急赶路了,家里有个事情需要处理,给站点负责人说一声就行。”卢林阁说。
除了平台算法优化带来的从容,各级职能部门和外卖平台也在通过其他方式,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服务保障。
在持续高温或严寒天气下,外卖骑手最怕的是没一个歇脚的地方。“干我们这行,用餐高峰忙、平峰闲,能有个歇脚、就餐的地方太重要了。”外卖骑手张虎岗说。
送餐间隙,张虎岗常会走进雁塔区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休息。
如今,在西安街头和商场、社区楼宇内,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暖心驿站越来越多。从饮水机、应急药箱到报刊读物、微波炉,这里已经成为外卖骑手另一个温馨舒适的“家”。
截至目前,西安市已建成1840个“骑手友好社区”和“骑手友好小区”,其中“骑手友好社区”326个、“骑手友好小区”1514个,还打造了1200余个暖心驿站。
完善制度
提供越来越多权益保障
夏日,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依然坚守在一线。
在西安北郊一家快递分拣中心,快递员全神贯注投入到快件分拣工作中,手中的扫码枪“嘀嘀”作响,快速准确地录入信息。随后,快递员将快件归类,再装上快递三轮车送至各小区。
作为一名曾经的外卖骑手,朱仁涛现已转行,入职顺丰成为一名快递员。“我在西安北郊的一个社区快递站工作。”7月9日,朱仁涛说,这份工作离家近,待遇不错。
虽是灵活就业的合作模式,但公司还是给朱仁涛购买了工伤保险。“这让人心里能踏实一些,如果后面收入还不错,我会考虑长期干下去。”朱仁涛说。
对“朱仁涛们”而言,奔波忙碌中有苦有累,也有烟火人间、生活质感,以及持续落地的权益保障。
聚焦新就业群体,陕西省人社厅等9部门此前出台《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实施办法》,从公平就业、工资支付、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职业伤害保障、平台规则算法等7个方面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
在此基础上,陕西省委社会工作部统筹推动全省暖“新”行动,不断完善权益保障,优化提升友好场景建设,引导各界加强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如今,全省5500个暖“新”驿站为新就业群体建起“温馨港湾”。
在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光看来,未来应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确保政策要求切实落地,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推动职业伤害保障等试点扩面提质,探索更加灵活、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险参保方式,解决新业态从业者后顾之忧。
陈光还建议,鼓励支持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让劳动者在算法规则制定、报酬标准、奖惩机制等核心权益问题上有更多话语权;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更精准地识别不同新就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和保障,例如心理关怀、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让新就业群体的生活之路更加宽阔。
(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