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横秦岭”到“辋川诗意”
蓝田解锁诗意新文旅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9月9日,西安市中省市媒体循着唐诗的足迹,跟随千百年前诗人的足迹,走进充满诗意的美域蓝田,在这里探寻与唐诗相关的旅游路线、历史遗迹、文化景点,感受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的火热实践。
当天上午,由西安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开展的“‘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蓝田县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蓝田县滋水小学、白石滩、欹湖遗址、王维孟城坳故居等地,实地感受唐诗穿越千年的魅力与蓝田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介绍,今年以来,蓝田县依托丰富的唐诗文化资源优势,厚植人文沃土、促进文旅融合、打造特色品牌。深挖唐诗资源,夯实文化根基,通过对古籍、方志的整理,梳理出大量与蓝田相关的诗词作品,编撰了《历代蓝田诗选析》,收录唐诗113首,其中诗佛王维作品17首。撰写了《诗佛王维与辋川》,用唐诗文化将辋川的自然风光与灵秀地质进行艺术展示。着力挖掘县域内蓝关古道、王维辋川等唐诗之路、唐诗遗迹,扎实做好文化遗存的修缮保护工作,为唐诗文化品牌筑牢根基。
根据与蓝田有关的唐诗名篇、诗人足迹,策划推出3条唐诗主题旅游路线(即打造蔡文姬纪念馆、水陆庵、王顺山、蓝关古道东南线;白鹿原影视城、蓝田玉博物馆、汤峪温泉度假区西南线;灞水源头、辋川溶洞、葛牌古镇南线等唐诗旅游线路);以“自然赋能、文化点睛”的思路,在景区内嵌入唐诗文化元素、标识,将景区打造为传承与弘扬唐诗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光影技术在辋川溶洞内展示唐诗300余条;将蓝田玉文化与诗中意境相结合,设计推出特色文创单品;依托蓝田厨师文化,结合辋川二十景研制了“诗意辋川”特色菜品(分别为“新竹探春”“芙蓉静开”“幽谷灵韵”“诗礼银杏”“养生茱萸”5道菜品),有效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解锁文旅消费新场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拓宽宣传路径,叫响文化品牌。蓝田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会”陕西站总展演活动,以诵读的方式展现唐诗文化的独特魅力,被央广网授予“唐诗文化传承示范基地”称号。精心编排舞台剧《王维在蓝田》、经典诵读《唐俑》等唐诗文化节目,拍摄系列短视频30余期,视频播放量突破1000万+。邀请中省市媒体开展专题采访,系统讲述蓝田唐诗文化品牌建设的创新实践。中央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9集连播终南山下的美域蓝田,全方位感受蓝田的自然风光与文化魅力。人民日报整版报道《蓝田,从诗里走来》,对蓝田的唐诗文化发展进行了深度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