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人的幸福“食”光

来源:刘蔚 浏览: 13

11.jpg

    两元钱,在物价飞涨的今天几乎微不足道,却让陕西秦岭山脚下的一个山村焕发出新景象。这两元钱被蓝田县三官庙镇里峪湾村党支部书记庞富强“兑换”成70多位留守老人的“午餐券”。

    这位被村民亲切称为“强强书记”的当家人,从最初请全村老人吃饺子“出圈”,到现在每天不间断为村民送上一份热乎饭,他正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真正的乡村振兴,既要让老人吃饱饭,更要让村子有未来。

收费两元的“暖心餐”

    在里峪湾村,村里青壮年大都常年在外务工,全村有70余名老人长期留守。他们或是独居、或是年事已高,生火做饭对他们来说变得艰难,长期以简餐、剩饭凑合度日。

    “我想着以前既然干过厨师,有手艺,咱就能把饭做好,送给老人。”庞富强说。他通过和村医沟通,了解留守老人们的饮食偏好,就开始了他的送餐之旅。“刚开始做饭是免费的,发现送不出去,后来想着象征性收2块钱,让这些老人吃得既有面子又有尊严。”

    这份收费两元的“暖心餐”,不仅解决了村里留守老人的吃饭难题,也让这位村支书在网络上走红,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强强书记”。

    “我的目的是想让这些留守老人吃饭。他们也不喜欢吃大鱼大肉,就爱吃点农家饭。”庞富强从来没有想过成本的问题,他说:“给老人的饭菜不能断,钱的事以后再说吧。”

    10月17日,记者来到庞富强家里,他正在为中午饭忙碌着。灶膛里,柴火烧得正旺;灶台上,大锅里熬煮素臊子色泽诱人……

从“领导”到“强强娃”

    每天中午1时,庞富强就会开着“餐车”,带上为全村70多位留守老人准备的午餐,挨家挨户地送到家门口。车轮滚过的,不仅是村里的崎岖小路,更是“暖心餐”的传递。“晌午饭来了,取碗!”这是庞富强每天吆喝的“开饭号”,已成为里峪湾村最温暖声音。

    76岁的庞育材是“两元午餐”的忠实客户,每天中午一点钟,就拿着饭碗早早地在家门口等着强强来送午餐。“强强送饭今天是第56天,我从第一天就开始吃,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麻食和苞谷糁面。”庞育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

    “爷,今天做的是烩麻食,吃着热乎。”庞富强接过碗向村民介绍道。他每天脚步走到的每一户,递上的不仅是一碗饭,更是一次探望。借着短暂的停留,他还要了解每一位老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情况。

    国庆假期,不少老人的子女回到村里,都向庞富强表达了谢意。有的提着米面油登门致谢,有的想通过线上转账的方式表达心意,但他大多婉拒了。

    一顿简单的“两元餐”,就这样连起了漂泊游子与留守老人的亲情。村民口中的称呼也从曾经的“干部”变成“强强娃”,庞富强说:“这是把我当自家人看待哩。”

为乡村振兴暖心“接力”

    这位因每日为70余名留守老人送上“两元餐”而走红的“强强书记”,其日常远不止于送餐。他还要处理村务,思考如何让“两元餐”模式长期坚持下去。

    要让这“两元餐”可持续,还要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庞富强说:“这样大家在村里就能挣到钱,也不用在外边背井了。”

    在庞富强看来,“两元餐”不仅能解决一顿饭,更是激活乡村共同体意识的钥匙。它让在外的子女安心,也能让在村的村民们邻里互助。

    庞富强的一天,是多角色重叠的奉献,是“服务员”与“当家人”身份的无缝切换。他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在于惊天动地,而在于日复一日地坚持,在于那辆三轮车上承载的,是一位基层干部最朴素的初心与最坚实的担当。

    “谁家都有老人,我娃现在干的事情是好事、是善事。”庞富强每天早上买完菜送到家里,母亲唐水叶都会提前备菜,节约时间。现如今,他67岁的母亲也在用自己的力量支持着庞富强。                       (刘蔚)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