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筑师德 不负韶华勇前行
9月7日早晨8时30分,朗朗的读书声在西安市白鹿原高级中学的教室响起,新学期让每位学生都充满活力。
白鹿原高级中学是蓝田县塬上的一所普通中学,在这里有一群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扎根在这里,默默地为乡村教育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提起学校,校长王刚有着说不完的话,从一所农村学校发展为一所设施齐全的中学,他感谢国家在教育建设上的扶持,更感谢这些深耕不辍的一线教师。
“这里的孩子需要你”
200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李迎春进入西安市白鹿原高级中学成为一名历史老师,有大好机会在城里学校就业的她,毅然选择来到老家这所乡村学校。
“选择回到这里,是我父亲的一句话影响了我。如果时光倒流,我依然会做出和现在一样的决定。”李迎春说。
“你回来,这里的孩子需要你!”
这是父亲影响李迎春一生的话。身为老师,就要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在缺少师资力量的乡村教育。
“李老师教了我5年,我上初一就是她在教我,不仅教授给我知识,还告诉我做人的道理。”学生小李说。
西安市白鹿原高级中学里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性格较为内向。
“我也是农村走出来的,以前家里条件还不如在座的一些同学,但是我一直相信,只要肯努力,就能发光发亮。你们看,我不仅站在了这里,还拥有了你们。”12年的教师之路,李迎春对自己带过的每一届学生都说过同样的话。
去年模拟考试,李迎春带的班考出了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
亦师亦母育桃李
“身为一名老师,我感觉在向学生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初三二班班主任樊玲说,班里有学生是单亲家庭或父母在外打工,或多或少有些内向、不自信。
“面对这些学生,首先要让他们找回自信心,让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去努力。”樊玲说。
李红(化名)的父母离异后,对她打击很大,每天都无精打采。为了尽快让她走出情绪困境,每次组织活动,樊玲都鼓励李红参加。一次写作活动中,还意外发现了她的写作天赋。从那开始,樊玲从写作入手,帮助她提高语文成绩,在一次全县写作比赛中,李红还获得了特等奖。
在教书育人的路上,樊玲不仅仅是老师,也是学生们的“妈妈”。除了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传授知识,她还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她总说,学习重要,做人更重要。
15岁的刘静(化名)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父母了,家里的3个弟妹一直是她在照顾。自从樊玲成为刘静的班主任后,经常会为她购买新文具、新书本等学习用具,时不时还会去家里照顾她们。刘静说,樊玲是“老师妈妈”。在这所学校,像樊玲这样的“老师妈妈”还有好几个。
谆谆教诲明方向
“老师,这是我今年每次考试的成绩,我做成了一个图表,想让您帮我分析分析。”早晨第一节课下课期间,几名高三学生找到了高三三班的地理老师张会丹。在他们心里,张老师是个可以给他们出主意的人,大家亲切地叫她“丹爷”。
“引导学生选择,给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是老师的一项很重要工作。”张会丹说,曾有学生一心想去外面闯闯,辍学去打工,没多久就碰壁又重返校园。这让张会丹印象很深,也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从这以后,再有学生想辍学去打工,张会丹都会想尽办法做思想工作,讲讲自己上大学的故事,聊聊知识对自己的改变。
除了这些,身为高三年级组教师骨干,张会丹还给很多学生做学业上的指导,在她的指引下,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高三了,学习压力大,很多学生心中是迷茫的,能帮助他们走出困惑,这是我的幸福,也是做教师的价值。”张会丹说。
“老师建议我走艺术,我也觉得这个专业很适合我。”“张老师说让我把数学这块短板好好补习一下,还帮我联系老师。”“老师为了我们付出了太多,连自己的孩子都顾不上。”
不仅是张会丹,学校里的每位老师都像灯塔一样,为学生指明人生方向,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本报记者 殷博华/文 臧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