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之序幕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在淮北平原的广大农村里,过腊八节,吃腊八饭,是春节前最后一个举家欢庆的节日,也是春节大团圆的序幕。
腊八节,俗称“腊八”,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它之所以被称为腊八节,有很多种传说。比较多的说法是相传这一天是佛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之日。事实上在我国,它是远古的先人们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喝腊八粥的历史至少也有一千年。吴自牧《梦梁录》里说,腊八时“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到了明清时期,喝腊八粥更加盛行,泡腊八蒜,吃腊八面,喝腊八粥,成为典型的北方节日。虽然南方也有过腊八节的,但终究不如北方普及。
熬制腊八粥的原料各色各样,过去的富贵人家在选料上极其讲究。《红楼梦》第十九回里贾宝玉和林黛玉讲腊八粥的趣话,那配料是果品五种,米豆成仓。其中的菱角、香芋、栗子北方是没有的。而在北方,腊八粥就没有那么高贵了。熬制的腊八粥用的大多是剩饭剩菜,杂七杂八烩成一锅,既可果腹,又可以周济给左邻右舍。寺庙更是用它施舍给穷苦百姓。是地地道道的底层人的食品。
我插队的地方是在淮北,那时候淮北农村还是很艰苦的。淮北盛产红芋,每天过的都是“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的日子。一年一季小麦收获不多,平时也舍不得吃。而黄豆、绿豆等农作物产量又极低。一亩地产量最多也不到二百斤。老百姓每天就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了才能见着荤腥,吃到细粮。我隔壁的王大娘很会过日子,她平时省吃俭用,留下一些五谷杂粮直到腊月。巧的是腊月初八正好是王大娘的生日,所以每年到这一天,她都会精心熬制腊八粥。
我见过王大娘是怎样熬制腊八粥的。她首先用的是谷子。先把谷子捡去砂砾和杂质,放在石臼里用石制的对头反复搉捣,再用簸箕簸去谷壳。再放进石臼搉捣,反复至少三次才能将谷壳全部脱尽,露出黄澄澄的小米来。她又将花生米用水浸泡后用菜刀拍碎。此外加上绿豆粒、黄豆、红小豆、胡萝卜丁、粉丝和切成细丝的黄豆皮一股脑地放进大锅里,开锅后又加上葱花、盐和姜丝,用小火慢慢熬。其间怕它糊锅,还要不停地翻搅,直到熬烂成为稀粥。这时候,水蒸气裹着小米的香从锅盖边溢出,弥漫了整个的屋子。香味钻进鼻腔,沁人心脾。把腊八粥盛在碗里,再淋点麻油,香喷喷的。喝了它,浑身通透,出门对着蓝天深深地透口气,那一刹那,就有了年关将近的感觉。
熬好的腊八粥要在中午之前送给左邻右舍,送给无家无院的孤寡老人,以求为自己积德为后人造福。讲究些的,还要用一些腊八粥涂在院子里的花卉和果树的枝干上,以求来年果实累累。王大娘每次送完腊八粥,回来脸上都是笑眯眯的,身心都好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确实,王大娘熬制的腊八粥在方圆十几里是有名的。而像她这样的高手在淮北农村不在少数。每到腊八这天,远村近庄家家都会溢出腊八粥的浓香。孩子们捧着粗瓷大碗吸吸溜溜地喝着腊八粥,直喝得小肚子滚滚圆还舍不得放下碗。
现在的小县城已经到处都有经营腊八粥的早点店铺了。每每到了腊八节前后,走在街上,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粥香味。腊八粥据说有调血、补气、驱寒、养神的功能,确实很受老百姓喜爱,它成了老百姓喜欢的早餐,已经不受季节的限制了。冬至小寒过后,街上到处是熙熙攘攘的购物者和逛街者。小孩子骑在大人的脖子上啃糖葫芦,年味也是越来越浓了。于是,喝腊八粥也就被提上了淮北人每天的食谱。
现在腊八粥的配料已经远远地超过往年了。不但里面添加了肉类、海鲜类、养生的中成药等等,而且数量也远远不止八样了。它已经成了大众的美食、养生的佳品、幸福的象征。王大娘如果还健在,也许会感叹自己赶不上形势了。但我觉得,她一定会去赶时髦,申请自己成为腊八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