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似故人

来源:牛艺璇 浏览: 3

    在旧书摊上,杨沫的《青春之歌》被随意扔在一堆旧书中间。时光如包浆,让这部曾被无数年轻人追捧的作品,多了一层独特的印记。小心翼翼地捧起它,我瞬间便想起了多年前在大学校园里第一次拜读此书时的情形。在时光穿云破月的流淌中,我仿佛看到了林道静坚毅果敢的眼神,颇有“他乡遇故知”之感。

    明代的于谦在《观书》一诗里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对于爱书和嗜读之人而言,书卷不仅仅是印着铅字的纸张,更像是一位老友,虽离散多年却亲近如昨,与我们相对而坐,促膝长谈。它也如一叶扁舟,载着读书之人徜徉在烟波浩渺的知识海洋,暂别慌张,抛却疲惫,寄身书海以求知,获得最具营养的精神食粮和心灵慰藉。

    既似故人,心中便自然多出几分亲近之感,读书的过程,也就变成了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流。在阅读的时候,我始终保持着随时批注的习惯,每每碰到名言警句,或是引人深思之语,便会将自己的浅见书写于空白之处,一来为了当下理解,二来便于日后重温,数十年间,未曾改变。尤其是《中国小说史略》和《唐五代名家词选讲》,因阅读次数太多,批注遍及书本角角落落,几无任何空余之处。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长久以来,我对书卷保持着最基本的诚恳与敬畏之心,这一点与古人多有相似之处。与书相交类于交友,讲究的是性情相近、针芥相投,因此每每有“会意”之处,便乐以忘忧,欣然忘食,其喜洋洋之状总会让自己忍俊不禁。理学大家朱熹认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过程要慢,节奏要缓,如此方可达到驾轻就熟的地步,才能生发出精辟透彻之思。与人交往,何尝不是从点头之交到灵魂契合的过程呢?

    如今,读书方式较以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依旧固执地保持着阅读纸质书的习惯,那种触摸书卷时指尖传来的温柔触感,那些纸页翻动间四散飘开的幽幽墨香,让我如痴如醉,不能自已。于是,任由自己步入其中,神游书内,与作者、与人物侃侃而谈,好似久别重逢的故人一般,既不矜持,亦不疏离。

    作家三毛认为,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体现在气质、谈吐上,让人们的胸襟更为宽广,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诚如三毛所言,书籍对人的改变并不能立竿见影,但它一定是潜在的、恒久的。这种改变与我们共存共生、不离不弃,给我们的人生增添了几分睿智和优雅。正所谓“近朱者赤”,想来书籍对人的改变,大概与挚友、诤友带来的影响如出一辙。

    虽然处于不同时空,但每当我在红豆般的烛火下捧读书卷之时,遥望天际月明星稀,聆听耳畔风声浩荡,依然能够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的那些素昧平生的故人产生共鸣。

    那种感觉,神秘而美妙,缱绻而多情。


0
@西安市民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