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烟火一半诗
——长沙窑工匠的匠心与美学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因为器壁上题写的这首诗,让长沙窑这款青釉瓷壶变得家喻户晓,这种爱而不得的遗憾,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情。
近日,“一半烟火一半诗——长沙窑的生活美学”展在西安博物院开展,包括这件青釉瓷壶在内,共有188件组来自长沙窑的瓷器和西安博物院收藏的16件组青瓷、白瓷共同呈现,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观打卡。展览以“烟火”与“诗意”为切入点,通过“泥火淬炼”“烟火人间”“诗意流淌”“丝路回响”四个单元,多维度展现长沙窑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解读长沙窑工匠通过瓷器所展现的生活美学。
兴起于唐代的长沙窑,首创了釉下多彩工艺,并以瓷器作为艺术载体,广泛将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用于装饰,将唐人的诗意雅韵与市井烟火熔于一炉。目前发现的120余首诗歌中,很多都未被《全唐诗》收录,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匠人的匠心与历史的馈赠。
在古代,女子对男子或丈夫敬称为“君”,上述长沙窑青釉瓷壶上无名氏的爱情诗是以女子的口吻所作。全诗仅仅使用了九个字,且只字未提“爱”,却将那种与“君”苦恋却不能相伴终生的遗憾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堪称苦情诗词的佳作。而这种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正是中国古代爱情诗词的一大魅力所在,它让人们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唐代女子那细腻而深沉的情感波澜。
此外,还有数件题写唐诗的瓷器特别引人关注。
一件写有“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的瓷器,是一首描写相思的诗。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离别后的孤独和对重逢的渴望。诗中的“一别行千里”形象地表达了离别的遥远和无奈,“来时未有期”则表达了对未来重逢时间不确定的忧虑。“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则进一步强调了日夜思念的情感,月亮作为夜晚的象征,见证了每一个不眠之夜的相思之情,语言风格朴实直白,开创了“瓷诗”这一艺术形式。
另一件写有“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的诗句,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到万里之外的南方,春暖花开之际,大雁正朝北飞去,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与大雁一道回到北方?诗人用对比手法把雁当作知己,向它倾诉自己的情怀,表达贬谪思归之苦之切。
长沙窑诗歌作为唐代民间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工匠之手将实用器物升华为艺术媒介,开创了在瓷器上题诗的先河,更以朴素的器型灵动的彩绘,将市井烟火升华为生活美学,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时代的温度,反映了那个年代普通民众的普遍情感,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文学和艺术层面,更折射出唐代社会的精神风貌与生活哲学。将这些诗句通过商品流通的形式传播,形成跨越阶层和时空的共鸣和社会情感的集体表达,至今还能让我们从泥火淬炼的人间烟火中欣赏到流淌的诗意。 文\图 巴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