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腔

来源:黄喜峰 浏览: 2

    初到关中,我是不接受秦腔的,无论是说话还是唱戏,总觉得没有吴侬软语的柔和,没有普通话的标准发音。

    现在年纪大了,突然觉得秦腔很中听,还带着丝丝的亲切。

    我是听二人转长大的,现在回味起来,却觉得二人转没有秦腔的深度和积淀。

    刚听到秦腔时,是听不进去的。

    第一次静下来听秦腔,是在明德门附近的公园里。那里天天有一队队的秦腔爱好者,互相不打扰,或男的起唱,或女的随韵,自得其乐,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一点扭捏,更不在意有没有掌声,自然、淳朴。击鼓拉胡琴的人摇头晃脑,演唱的人或闭眼轻吟如诉如泣,或瞪大双目手指远方,慷慨激昂。一曲终了,便回归寂静,如同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大约从那一回起,秦腔的韵味便摄住了我的魂。将沧桑与厚重、苍凉与悍勇郁积于胸,随着一声吼而形成的豪迈、粗犷之气总能让我停下脚步,慢慢地思,细细地品。

    秦腔,融入了关中人的基因,人们到了一定年龄方能领略其中的奥妙。苍天厚爱这片土地,厚爱扎根于这片土地的人。八百里秦川的沟沟坎坎,激荡着周秦汉唐的辉煌。秦腔扎根于秦人的生活,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让千千万万秦人养成了耿直爽朗的性格,让这片土地有了淳朴敦厚的民风。散落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小小舞台上,秦腔演绎出无尽的爱恨情仇、人性善恶和家国情怀。

    秦腔扎根黄土,坐在剧场舒适的座椅上似乎不能完全体会它的美。秦腔的舞台应该在田野,在秦岭脚下,在八百里秦川的村头庄口,在大集上黑压压的人头攒动中。在田间地头,在随处可见的麦草垛旁,人们端着老碗,吃着油泼面,听上或吼上一段秦腔,该是何等的畅快,何等的滋润啊!

    秦腔是老百姓的,是大众化的,人生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秦腔里浓缩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像一杯浓茶,品之让人回味无穷。一曲一调,蕴含了秦人对生活丰富的感触和历练。

    我不是陕西人,吃了三十多年的油泼面,骨子里渐渐有了秦人的习性,包括对秦腔的感觉。没事的时候听一听秦腔,它会告诉我,什么是生活。

    伴随苦音的响起,也许你会跟着流泪,压抑已久的情绪会突然释放。咽下所有的情绪,默默地治愈。此时,只有吼一嗓子秦腔,吼得地动山摇、撕心裂肺,吼得粗犷豪放、荡气回肠,才能将人沉积在心底的情绪一股脑儿地抛弃掉,重新开始,继续前行。

    秦腔里,藏着每一个秦人的魂。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