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蝉鸣中寻找寂静
午后三点,我决定做一些反常的事,将空调关掉,把手机调至飞行模式。热浪立刻从四面八方涌来,像一层透明的膜裹住皮肤。突然,窗外的蝉鸣变得清晰起来。
起初只觉得吵闹,蝉鸣像是电钻发出的声音。汗水顺着腰背往下淌时,我发现蝉鸣是有节奏的。东边树上的先叫三声,西边树上的接着应和,远处还有低沉的嗡鸣作底衬,似一场交响乐,只是我从未静下来听过。
小时候,住在老城区,夏天的梧桐树上总是趴着许多蝉。孩子们用竹竿缠上面筋去捕捉,捉到了就装在火柴盒里。蝉在盒子里发出闷闷的叫声,我们便觉得胜利了。现在想来,那叫声或许带着惊恐。
如今,城里蝉少了,偶尔听见蝉鸣,第一反应却是皱眉——太吵了。
上个月去山里,夜宿农家乐。主人说最近蝉多。我躺在硬板床上,却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寂静。
蝉声像潮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而让其他声音都沉了下去。那晚,我睡得特别踏实。
有个词叫“蝉时雨”,形容蝉鸣如雨滴般密集。有人相信这种声音能洗去杂念,就像溪水冲刷石头。
回城后,我试着重现那个山里的夜晚,关掉所有电器,汗水浸透衬衫时,忽然听出了蝉鸣里的层次。高音像钢丝,中音似琴弦,低音若大鼓。三种频率叠在一起,竟产生了奇妙的和谐。
现代生活里有很多刻意设计的声音。消息提示音要清脆,闹钟铃声必须刺耳。这些声音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性,要么催促,要么急迫。蝉鸣却不同。蝉只是存在着,不为任何人而鸣。
朋友说他买了台白噪音机,有“夏日蝉鸣”模式。我听了听,机械的循环声里好像缺了点什么。真正的蝉鸣是有生命的,每一声都不同,像树叶的脉络般独一无二。录音永远捕捉不到那种阳光穿过翅膀的震颤,也复制不出空气里飘着的、淡淡的树脂香气。
傍晚下了一场急雨。雨后,蝉鸣稀疏了许多。我打开窗户,湿热的空气里混着泥土味。远处,有几只蝉在叫,断断续续的,像在试音。
忽然想起老家有句俗话:“蝉叫得越响,秋天来得越快。”这些拼命发声的小生命,其实是在倒计时。
空调重新启动时,我有些怅然。压缩机的嗡嗡声立刻填满了房间,把蝉鸣挤了出去。如今,我们有了很多降温的方法,却不知不觉把自己关进了隔音的笼子。也许真正的清凉不在温度计的数字里,而在与自然共处的耐心之中。
我打算继续这个实验,且要在椅子上铺条竹席,再备条湿毛巾。要听清夏天的声音,总得付出些汗水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