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工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共进关系
工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工会作为职工群众的组织,承担着维护职工权益、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职责;思想政治工作则致力于引导职工树立正确价值观、凝聚发展合力。新时代下,二者融合才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企业发展奠基。
一、目标同向:以职工为中心的价值契合
工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是以职工为中心,服务于企业发展大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这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使命形成了天然契合。
二者都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工会通过集体协商、困难帮扶等具体举措,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则通过理论宣讲、思想疏导等方式,引导职工将个人发展与企业愿景相结合。西安移动的实践表明,在技能竞赛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既提升技能水平又强化职业认同,实现维权与引领的双重成效。
这种目标同向性决定了两项工作必须协同推进。脱离思想政治引领,工会工作易陷入单纯维权的误区,难以形成发展合力;缺少工会工作支撑,思想政治工作则会因脱离实际而流于形式。只有将二者目标统一到“服务职工、促进发展”上来,才能实现“1+1>2”的效果。
二、方法互补:实践载体与思想引领的有机融合
工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上具有显著的互补性。工会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文体活动、权益保障、民主管理等实践形式联系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则以理论为先导,通过教育引导、思想疏导等方式凝聚共识,二者结合能形成全方位的工作格局。
工会的实践活动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鲜活土壤。国企工会开展的“职工议事厅”活动,既让职工通过民主渠道表达诉求,又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在讨论企业发展规划时,工会干部顺势解读政策导向,使职工在参与中理解企业决策,比单纯说教更具说服力。这种“在服务中教育、在教育中服务”的模式,正是方法互补的生动体现。
思想政治工作为工会活动提供方向引领。工会组织的文体活动、技能培训等,若融入思想政治元素,能提升活动的思想内涵。如工会在组织拔河比赛时,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开展读书分享会时,精选红色经典读物,使职工在参与中潜移默化接受思想教育,避免活动沦为单纯的娱乐消遣。
三、机制协同:构建联动格局与闭环管理
实现工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需要建立健全协同机制。这种机制应包括组织联动、流程衔接、成效评估三个层面,形成闭环管理。
在组织联动上,需构建“党委领导、工会主抓、各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企业党委应将两项工作纳入整体规划,工会牵头制定具体方案,人力资源、宣传等部门分工负责。西安移动成立的“职工思想动态联席会”,由工会主席与思政部门负责人共同主持,每月分析职工诉求,既解决了薪酬福利等实际问题,又及时疏导了思想困惑。
流程衔接体现在工作全链条的相互嵌入。工会在收集职工意见时,同步记录思想动态;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教育时,优先回应工会反映的突出问题。例如,针对职工提出的“加班制度不合理”诉求,工会与行政部门协商调整方案,思政干部则通过班组会解读劳动法规,双管齐下化解矛盾。
成效评估需将两项工作纳入统一考核体系。不仅考核工会的维权服务成效,也评估职工思想认同度;既检查思政教育的开展次数,也关注职工满意度变化。通过量化指标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确保协同工作落地见效。
四、实践路径:在解困解惑中凝聚发展共识
工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最终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面对职工关心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工作环境等问题,需要工会与思政工作者协同发力,做到“既解困又解惑”。
对合理诉求“快响应”。工会接到职工反映的食堂伙食问题后,应立即调研整改;思政干部则向职工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解释改善方案的实施步骤,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不满。这种“解决问题+思想疏导”的模式,能快速平息矛盾。
对模糊认识“细引导”。针对部分职工对企业改革政策的误解,工会可组织政策解读会,邀请思政干部答疑释惑,用数据对比、案例分析等方式讲清改革的必要性,同时收集职工建议供决策参考,使职工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
对不良情绪“巧化解”。当职工因工作压力产生消极情绪时,工会可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思政干部则通过一对一谈心,引导职工调整心态。某互联网企业工会设立的“心灵驿站”,既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又通过“身边榜样”故事宣讲传递正能量,有效缓解了职工焦虑。
工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坚持二者协同共进,才能既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又筑牢思想根基,形成“企业关爱职工、职工奉献企业”的良性循环,为企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一导向正是工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共进的根本遵循。 (朱益莉 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