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生存哲学

来源:夏学军 浏览: 2

    莫言在《不被大风吹倒》中讲述的一个与风对峙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爷爷推着一车草走在荒野上,狂风突然袭来,车上的草被卷得只剩一棵,褂子碎成布条,但他始终紧握车把,双腿如钉在地上。风停后,他仍站在原地,车把上挂着那棵孤零零的草,“像是胜利的旗帜”。这段文字没有华丽渲染,却用最朴实的画面道出了生活的真相——人可以被困境逼退,但不能被它打倒。莫言的笔触像一把刀,剖开苦难的外壳,露出普通人骨子里的坚韧。

    这种坚韧贯穿全书。莫言写自己童年辍学,唯一的“课本”是一本《新华字典》。他在割草时背字词,放羊时抄成语,甚至用树枝在泥地上默写。字典被他翻得卷了边,却成了他“撬开世界的杠杆”。

    成年后,他笔下的饥饿、劳作、小人物的挣扎,都带着泥土味的真实。比如他回忆母亲在饥荒年代捶打野菜充饥,绿色的汁液染脏衣服,苦涩的气味呛得人流泪,但她只是沉默地重复捶打的动作。莫言说:“母性可以让女人上天入地,生死不怕。”这句话背后,是一个普通农妇用最笨拙的方式对抗生存危机的倔强——不喊疼,不诉苦,只是把日子一寸寸熬过去。

    书名中的“风”是生活的隐喻。它可能是突如其来的打击,也可能是日复一日的磨损。我的一位朋友曾遭遇裁员,白天送外卖,晚上自学编程,两年后转型程序员。他说最难的不是学代码,而是“每天说服自己别躺平”。这让我联想到书中的“雕塑论”:“狂风来临时,与其被裹挟成风筝,不如做一尊雕塑,等风过去。”雕塑的静止不是退缩,而是用沉默积蓄力量。

    史铁生当守门员的故事也很耐人寻味:因为双腿残疾,对手不敢朝他踢球,他只能在球门边抽烟、傻笑。莫言没有渲染悲情,反而用诙谐的笔触点破真相:接纳局限,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书中没有宏大的英雄叙事,只有真实的生活策略。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绝望时产生,而普通人抓住希望的姿态往往很笨拙:爷爷车把上挂着的草,母亲捶野菜的木棒磨得发亮,辍学少年翻烂的字典页角卷曲……这些细节让我想到建筑工地上的钢筋,看似粗粝,却能撑起高楼。

    书中金句频出,但最打动我的是那句大白话:“风来了,你就蹲下;风停了,你再站起来。”我想到老家种玉米的父亲,暴雨把幼苗拍进泥里,他不急着补种,而是等太阳晒硬地面后,用铁锹轻轻一撬,倒伏的苗子便又挺直了腰。

合上书,慢慢回味,我懂得了莫言的“风沙哲学”。他笔下从不歌颂苦难,也不幻想逆风翻盘,而是像荒野上的骆驼刺,把根扎进最贫瘠的土壤。书中提到西北农民对抗沙尘暴的土法子:用碎石压住屋顶的茅草,风越大,石头压得越紧。不求飞得多高,只求在风沙中站稳脚跟。正如莫言在诺贝尔奖演讲中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写的不是英雄,是尘土里长出来的命。”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