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之歌
今夏,有四只小妖怪从《浪浪山》走进了无数观众的心。他们没有名字,却用“失败”谱写了一首动人的歌。他们那明知希望渺茫依然奋力前行的样子非常感人,他们最终没取到经,但我从他们身上取到了三本经:应变力、意义感和得失心。
影片开头,两只小妖被赶离“大王洞”,他们很卖力地刷锅,结果适得其反,因为把锅上的字刷没了,惹山大王生气,差点连小命都不保。
这多像突然遭遇工作变动的我们,没有一点点防备,就被通知离职或换岗。明明拼尽了全力,危机降临才明白努力用错了地方。
影片用“大王洞”隐喻有编制的单位,小猪妖考了三年没考上,蛤蟆精托了关系才能进去打杂。两小妖的遭遇仿佛在劝人们放下对编制的执念。今天在编,不代表明天还在,单位在不在都难说。行业有兴衰,哪有稳定的一成不变。
在充满了高不确定性的当下,不变的是“变化”。小妖们的动人故事始于失去,我们又何尝不是从一次次猝不及防的“刷锅”失败中学会反思,成熟成长。
失去工作的蛤蟆精怨天尤人,不甘命运的小猪妖却想到自主创业,再找两个同伴组成四人小组,冒充唐僧团队去取经。这条路更自由,却也更艰难。
首先是组队难,找同伴费工夫;然后是模仿难,为了演好角色,小猪妖扛下钉耙;蛤蟆精披上袈裟;口吃的猩猩怪要把台词说流利;话痨黄鼠狼精偏偏得沉默。这多像职场中的我们,拿到了剧本就得演好角色,隐藏一部分自我,去适配“该有的样子”。
虽然出发的动机不纯,路径也不甚合理合法,但四小妖在取经路上却找到真义:不为吃唐僧肉,也不为长生不老,而是为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我想活成我喜欢的样子。”这是小妖们在取经路上渐渐明晰的。他们也曾只追求一个编制或是被认可,直到面对孩童们的生死,他们才找到了意义。人的追求会变,意义就在面对挫折、诱惑时水落石出,为意义而活,活得才无悔。影片末尾,四小妖都选择用一生只能用一次的大招,接力合体打败敌人,救出了孩童,但付出的代价惨痛:失去了做妖资格,被打回原形,甚至来不及互道姓名。
主创团队解释过,不给四小妖取名是为了致敬无名之辈。能青史留名的毕竟是少数,更多人籍籍无名,但他们良善的故事同样值得书写。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也致敬了“失败者”,成与败不是结局。四小妖没能成佛,甚至连妖怪都没得做,却得到了村民的供奉,精神永生。失与得,是结局。
这多像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没做成什么大事,成不了佛,更做不成妖,可如果不计得失地去做事、去助人本身就是一首歌。
普通人贵在心气。当小猪妖发出灵魂拷问“为何他们取得经,我们取不得?”时,那种不自我设限的勇气和向既定规则宣战的傲气,熠熠发光。
所谓的成与败,又岂在是否抵达西天,是否取到真经?当你照照镜子,很喜欢镜子里的那个人,就不枉世上走一回。